黄凤仙在塘里打捞鱼
将培育出的鱼苗放入鱼塘
阅读提要:
“打捞的这些大鱼,是城里的3家餐馆订的,要赶在上午10点钟前送去。”黄凤仙说。7月12日一早,位于黔江区白土乡金塘村“丰鱼水产”鱼苗繁殖基地,基地的主人黄凤仙和丈夫何启财给小鱼添加完食料后,拿着网兜在塘里打捞商品鱼。
从小生活在白土乡大山里的黄凤仙,出生时父母就以“凤”给她取名,愿她今后成为一只飞出大山的凤凰。如今,她在家乡通过发展水产孵化养殖,成为带领乡亲们“飞”往致富路上的一只金凤凰。2021年,黄凤仙当选为黔江区人大代表、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
返乡创业第一次遭失败
“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勇敢地在大风大浪中坚持走下去,就是人生的赢家。”这是黄凤仙创业多年总结出的成功经验。
据了解,黄凤仙上完初中,因家里实在没钱送只好回家务农。2003年,她与同村青年何启财喜结连理,先后生育了两个孩子。为了维持家中生计,夫妻俩于2006年来到重庆主城打工。
打工期间,黄凤仙去菜市场买菜时看到,以前经常在老家的稻田、小河沟里抓的泥鳅、黄鳝、鲫鱼、虾子,还可以通过人工养殖,并且卖的价格还很高。
当黄凤仙打听到泥鳅、鲫鱼、黄鳝、小龙虾,很多是在稻田里喂养的,趁厂里放假时,她便到附近的稻鱼养殖基地去观摩,了解情况。
黄凤仙心里盘算着,等打工挣到钱后,回去把自家撂荒的水田也用来养泥鳅、黄鳝、鲫鱼、小龙虾赚钱。
随着父母年迈、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为了回家更好地照顾父母和陪伴孩子。2015年夫妻俩回到金塘村,将自家撂荒的几亩稻田开挖出来,灌溉山泉水,种上水稻,购买一批黄鳝、草鱼、小龙虾等幼苗放入稻田,开始尝试稻鱼、稻虾立体养殖。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和防护措施,几个月后的一场暴雨,山洪夹着泥石将稻田夷为平地,稻田里喂养的价值3万多元的小龙虾、黄鳝、草鱼全不见踪影。
第一次创业就以失败告终,黄凤仙非常痛心,说:“那毕竟是我们打工多年的积蓄,就这样化为泡影。”
学繁殖鱼苗技术获成功
不服输的黄凤仙没有别的选择,她决定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因为建鱼塘也投资了不少,若再去投资其他产业,又要重新去探索,成功与否还是一个问号。”黄凤仙说。
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黄凤仙请人将稻田的泥石清除后,重新灌满水,然后在稻田周围开好排水沟,又在田埂上增加了塑料网。为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黄凤仙还报名参加了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稻渔综合种养培训,认真学习了水产养殖知识、技能,随后又专程到重庆永川一家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黄凤仙为了降低养殖风险,只试养了1亩稻田的小龙虾,当年收入1万多元。
2017年,黄凤仙将稻鱼套养面积扩大到5亩,鱼类品种也更多样化,投放了小龙虾、泥鳅、黄鳝、鲫鱼、鲤鱼等幼苗,获得稻谷和鱼虾的双丰收,亩产值由传统稻田的不足千元增加至五千多元。2018年,黄凤仙又流转附近村民的稻田,将稻鱼套养面积扩大到15亩。
“以前在家务农只勉强糊个嘴,搞稻鱼立体种养后,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黄凤仙告诉记者。春夏之交,把鱼苗、虾苗放进稻田,田里种稻,水体养鱼,等稻谷成熟,鱼儿就肥了,通过这一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家庭增产增收。
从稻鱼种养到鱼苗繁殖
几年打拼下来,黄凤仙积累了水产养殖经验,为了节约买鱼苗的成本,她决定尝试自繁自育,可节省每年购买鱼苗的一大笔钱,还可以将培育出的鱼苗,分发一部分给乡亲们一起扩大养殖规模。
当时,金塘村正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推广“稻田立体种植”和“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利用全村的“七沟八溪”的生态溪流资源优势,建成了兰河流域、金塘河流域、赵家河流域3个生态水产养殖区,面积400余亩。
生态水产养殖区建成后,黔江区农业农村委和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经常到村里指导养殖技术。黄凤仙借机向专家们学习鱼苗繁育和养殖技术。
经专家的现场指导,黄凤仙再次到永川的一家鱼苗繁育基地,用一个月时间专门学习泥鳅的繁殖技术。回家后,她引进种鳅进行培育,通过反复试验终于孵化成功,繁育的泥鳅数量足、品质好。
随着繁育技术的成熟,黄凤仙繁育的鱼苗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从普通草鱼、青鱼、鲢鱼、鳙鱼、泥鳅、鱼苗扩大到兴国红鲤、丁桂鱼苗等10多个鱼苗品种的培育。兴国红鲤鱼苗的价格是普通鱼苗的好几倍。品类丰富可以吸引更多客户,同时名贵鱼苗价格较高,也能增加收入。黄凤仙还摸索出氧气包运输鱼苗方法,让鱼苗在运输中保持活力,发货成活率达到80%~90%。
如今,黄凤仙每年繁殖各种鱼苗350万尾,销售到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区,以及黔江周边酉阳、彭水和区内的养鱼户,收入达15万元。每年出售商品鱼2500余公斤,收入5万余元。
带动乡亲发展水产养殖
2019年,黄凤仙被黔江区农业农村委聘为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员,经常到区内多个乡镇的水产养殖户,免费进行养殖技术培训。
“在表婶娘黄凤仙的带动下,我从2020年开始养鱼,遇到问题向她请教,很多时候还是她亲自上门指导。”金塘村村民赵昌盛说。
在黄凤仙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建起鱼塘养鱼。在养殖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黄凤仙先把鱼苗分发给他们喂养,等塘里的鱼上市销售后再给鱼苗钱。
为了拓宽自家鱼苗和养鱼户的销售渠道,黄凤仙积极参加黔江区“村村有直播、一村一网红”电商培训班,注册了“丰鱼水产”抖音账号,尝试着把自家鱼苗培育过程,以及养殖户从鱼塘打捞商品鱼的场景,拍成短视频发布到平台上,由于视频内容生动活泼、真实,得到客户的认可。
“生意好的时候,我一天要接30多个订单,一年线上的销售育苗有10余万元,销售量是传统销售无法想象的。”黄凤仙说。
近几年来,黄凤仙用自己所学的电商知识,对周边300多户养殖户进行鱼苗培育及电商销售技术培训,引导大家一起步入电商“快车道”。同时她还把周边村民家养的活鱼、炕的腊肉、产的蜂蜜等农产品放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劳模,理应为村里产业发展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拓宽群众的增收路子,使更多的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飞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黄凤仙说。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