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自强不息 李家瑞杨玉英家庭8个子女7个党员的诠释

李家瑞、杨玉英一家人(资料图片)

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池与涌洞两镇交界处,凸起一座名为婆婆山的峰峦。这里山高密林,常年绿树成荫,飞鸟鸣唱,婆婆山自古以来,有很多故事流传。更为传奇的是,当今坐落于婆婆山下的龙池镇洞坪村茶园组92岁土家族老人李家瑞、杨玉英家庭,养育8个子女,有7个是中共党员,分别在行政机关、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发光发热,荣膺2025年重庆市“最美家庭”称号。这对朴实的土家农民夫妻,将“耕读传家、自强不息”刻进血脉的家训,在儿女教育成长和发展中得以诠释,感人的故事为人传颂。

家训立本▶▶▶

躬身践行耕读传承

初夏清晨的婆婆山下,百鸟齐鸣,稀薄的山岚中浮现各式人群的画面。李家瑞老人仍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以土地为他一生的“课堂”,一边行走,一边查看着庄稼的长势。

持家训,守初衷,寒门教诲墨香浓。家风是浸润心灵的无声春雨,家训立本,躬身践行的耕读传承。李家瑞家庭以“正善、勤俭、忠诚、和谦”八字为魂,将“耕读传家、自强不息”的家训化作躬身实践。

“我们家把家训作为立家之本,孩子从能听懂大人说话起,我们就把家训字字句句的内涵灌输到每一个人的心灵中去,让他们在言行上逐步实践。我们还坚信读书、学知识是将来建设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们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最关键的路子。因此,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们以‘卖瓦片子也要供儿女读书’的坚定信念,用双手耕耘希望。”李家瑞老人欣然地对记者说。

“上个世纪70年代,家庭缺衣少食是农村常有的事。我们家由于姊妹多,大多都上学读书,我作为家中的长子,不但在学校苦读,回家还得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家活。记得上高中时的星期天,我很早就起了床,一个人爬上婆婆山去挖草药,晒干后卖了补贴在学校的生活费。这样持续了几年,不仅让我自食其力,也锻炼了我生活的意志。”李传银满是信心地说。

据介绍,李家瑞老人8个子女,不同时间不同程度,都是白天参加田间劳动,夜晚在煤油灯下挑灯的苦读,将劳动与学习的双重磨砺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长子李传银高中时挖草药补贴生活费,三女儿李玉梅徒步赶考终成西南大学副教授,次子李传林手抄资料、草席为床终任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这种“耕读并重”的家风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在代际传递中形成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基因。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李家瑞的8个子女,全部通过读书升学改变命运,受到高等教育,其中有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1人,副教授及博士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人,展现出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的强大塑造力。

善德润家▶▶▶

相互扶持崇德向善

崇德向善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滋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在李家瑞家庭得到生动诠释。李家瑞夫妇以“正直、宽容、善行、慷慨”为处世准则,用点滴善举构建崇德向善的家风。即使家中捉襟见肘,杨玉英仍会借粮招待来客,用真诚与善意传递温度。这种“宁亏己不亏人”的品格,不仅为子女树立了道德标杆,更在邻里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良好的家风和父母的榜样作用,让兄弟姊妹之间相互扶持、互相帮带,成为家庭准则。

“我是家中的老二,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庭负担,我在龙池、县劳动局工作之余,经常主动承担起家中的大小事务,购置化肥、饲料,帮助家里发展种养殖产业,助力家庭增收。如此一来,下面几个弟弟妹妹读书,在经费上就有了保障。”李家二女儿李水仙风趣地说。

同时,长女李菊花和次女李水仙当时还全力资助姊妹求学,以长远眼光为家庭培养人才,用温暖与担当成为家庭发展的坚实支柱,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家人的深厚关爱与无私奉献。

李家四女儿李红梅大学毕业后,一边工作又想考研深造。为了让她腾出更多的时间复习应考,两位姐姐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生活起居的责任。从买菜做饭到学习休息,姐姐们都无微不至,用父母般的爱护,以姐妹的情怀支持妹妹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红梅成功考研,后来发展成为高级农艺师。她恳切地说:“是姐姐们的精心照顾和哥哥们的鼓励帮助,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历史上,梁启超家族以“爱国、务实”家训,培育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时成为教子佳话。李家瑞家庭则以平民之姿,通过日常善举为子女积累精神财富。以长远眼光为家庭、为国家培养人才,用温暖与担当成为家庭发展的坚实支柱,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人的深厚关爱与无私奉献。如今,李家瑞家庭已培养出5名名校硕士、2名博士孙辈。家族人才辈出的背后,正是崇德向善家风的持久滋养。这种家风不仅塑造了个人品格,更成为维系家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爱党爱民▶▶▶

反哺桑梓时代担当

家里三女儿李玉梅,在西南大学任副教授。她说:“父母教会我们,党员家庭的‘红’不在奖状上,而在心坎里,在行动上。”这正是李家瑞家庭每个子女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真实写照。

李家瑞老人说:“我们的孩子能有今天,能成为党和国家有用的人,离不开党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在我们好家风好家训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必须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祖国,帮助他人,鞠躬尽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李家兄弟姊妹8人,从读书到进入社会都十分优秀,工作上争取上进,政治上要求进步,先后有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作生活中,他们个个都是助人的积极分子,在工作中担当时代使命,在生活中成为反哺桑梓的带头人。

他们始终秉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之心,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心怀感恩,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反哺家乡父老。

长子李传银在重庆市纪委工作期间,以父亲手书“公先明、廉生威”为从政准则;长女李菊花退休后坚持为乡邻义诊,救死扶伤不计其数;二儿子李传林退休后,组织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累计捐资200余万元,资助特殊困难大学生300人次;三儿子李传宏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组织派驻洞坪村驻村期间,积极协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捐建村级图书馆并捐赠5000余册图书;四女儿李红梅发挥高级农艺师专长,带动村集体增收;小女儿李小红,现任西南大学统战部副部长,作为从家乡农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期间,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策划大学生“三下乡”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如今,洞坪村实现华丽蜕变,成为重庆市首批巴渝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建成卫生室,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完善交通、文体设施;在产业发展上,探索“生态+N”模式,打造六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庭院经济与电商;精神文明领域,成立红白理事会,普法小分队,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关爱“三留守”人员,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洞坪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村里的这些变化,离不开党的乡村振兴利好政策落地,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也离不开李家瑞家庭众多子女孙辈的多方助力和榜样示范。他们听党话、跟党走,服务于人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他们以优良家风为魂,以民族团结为笔,以爱党爱民的博大胸怀,共同书写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良好家风、家庭教育和子女爱党爱民情怀,成为我们村里许多家庭学习的好榜样。”

(记者 姚华顺 文/图)

编辑: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