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六年磨一剑 风雨同舟筑“长城”

洪灾过后的咸丰县城很多车辆泡在水里

黔江垃圾清运人员驰援咸丰现场
本报讯(记者 谭登帆 文/图)7月3日,湖北省咸丰县徐家坝商业街淤泥深达半尺。三辆印有“重庆黔江环卫”字样的压缩式垃圾车引擎轰鸣,驾驶员连续工作10小时,汗水和泥浆浸透工装。
“早一分钟清完,群众就少一分传染风险。”黔江区应急救援队队员抹了把脸,操纵机械臂将最后一批杂物装车。这批重达12吨的垃圾即将跨越省界,在黔江焚烧厂转化为绿色电能。
时间紧迫,灾情就是命令
7月1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湖北省咸丰县城沦为泽国,洪水退去后,街巷堆积250余吨淤泥杂物,部分区域垃圾堆积高度超过1米……
此时,80公里外的重庆市黔江区应急指挥中心灯火通明——黔江区委区政府连夜组建3支专业收运小组,火速调集3辆压缩式垃圾车,配备精锐驾驶员队伍。
“暴雨导致地下室完全被淹,供电设备全毁。”咸丰县妇幼保健院护士描述灾情时,中铁十七局的救援队已在齐腰深的水中奋战。当各地救援力量涌入咸丰,黔江的垃圾清运车队凭借对路况的熟悉,绕开塌方路段,率先抵达核心灾区。
三天内出动27车次,这支队伍如同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机械臂将泡毁的家具、断裂的树枝装入密封车厢;人工清扫队跟进处理死角;满载的车辆驶向黔江焚烧厂,返程时又运来崭新的铁锹和手套。
六年磨一剑的协作机制
此次闪电支援背后,是黔江与咸丰长达六年的深度合作。2018年5月,两地签署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共建、河湖共治等领域确立26项具体事项,其中“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被列为重点工程。
2023年11月,跨省垃圾处置“绿色通道”正式开通。黔江三峰环境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接收咸丰县城区及活龙坪等乡镇生活垃圾,年处置量达1.8万吨。这个曾被质疑为“天方夜谭”的项目,如今成为区域环境治理的样板:
处理能力辐射四方:焚烧厂年处理生活垃圾超12万吨,同步消化彭水、酉阳及湖北来凤等周边地区垃圾;
技术输出成关键:黔江派出技术团队常驻咸丰指导分类,两地共建远程诊疗系统延伸至环保领域;
数据见证成效:2022年至今协同处置咸丰生活垃圾8.29万吨,日均110吨的转运量在此次灾情中翻倍增长。
当7月暴雨来袭,成熟的协同机制瞬间激活。咸丰环卫所所长看着黔江车队驶入灾区时感慨:“这套应急流程,我们演练过无数次。”
从“无废城市”到跨省支援
支撑跨省救援的底气,源自黔江十年磨砺的环境治理体系。2024年3月,武陵文化广场举行“奋战四十天”誓师大会,黔江要建成重庆首批垃圾分类先锋区县。
在城西街道垃圾分类宣教体验馆,互动屏幕上实时显示垃圾处理数据: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81%,厨余垃圾分出率31.48%,29座垃圾中转站覆盖28个乡镇。这些基础设施成为救援咸丰的“弹药库”,“户集、村社收、街转运、区处理”模式延伸至省外。每月1890吨农村垃圾处理经验,让跨省清运调度游刃有余。
2024年1月,黔江区发改委批复专项资金,用于建设8个垃圾分类厢房、升级150个收集点。当暴雨侵袭咸丰,这批尚在建设中的设施提前释放产能——新建的有害垃圾暂存点紧急扩容,专门接收灾区医疗废弃物。
7月3日傍晚,咸丰县大坝新城主干道恢复畅通。宣恩公路局的抢险车仍在抢修国道,鹤峰县洒水车反复冲洗着人行道。
黔江垃圾清运车队完成当天最后一趟运输时,焚烧发电厂的控制室里,电子屏显示当日发电量突破15万千瓦时——其中有491.7吨垃圾来自咸丰灾区。
从2018年签订合作协议到今日的灾后重建,一条跨省生态链在武陵山区蜿蜒生长。当暴雨考验城市韧性,那些曾被视为“超前”的基础设施、那些被笑称“较真”的联合演练,终在浊浪中筑起无形的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