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一纸来自市教委的通知,像山间跃动的流萤,点亮了我走出大山的梦。作为“乡村优秀教师北京行”活动的一员,我带着玉岩村小孩子们折的千纸鹤,踏上了跨越山河的旅程。那些用作业本边角料叠成的纸鹤,翅膀上歪歪扭扭写着“老师替我看长城”“帮我摸摸天安门”,此刻正安静躺在背包里,与我一同期待着与外面世界的相遇。
深秋的晨雾还缠绕在白石乡的竹林间,我踩着沾满露水的石板路出发。山路十八弯,背包里装着的,是乡亲们塞的煮鸡蛋,是孩子们送的手工贺卡,更是整个村庄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步行两小时到白石镇时,晨光终于刺破云层,洒在客车扬起的尘土上。辗转至黔江县城那晚,我站在招待所的窗前,望着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突然意识到,原来山的那边真的有另一种生活。
次日登上5609次绿皮火车,车厢里挤满挑着山货的老乡。铁皮车轮与铁轨碰撞出哐当声,像一首古老的民谣。六个小时里,我贴着车窗,看梯田变成楼房,看小溪化作江河。邻座的大叔见我盯着窗外发呆,笑着说:“城里的火车跑得比马快嘞!”那时的我不曾想到,几天后,我将亲眼见证比“快马”更震撼的速度。
抵达北京西站时,站台上的电子钟显示10点54分。望着站前广场上飘扬的国旗,指尖触碰到背包里孩子们的千纸鹤,突然鼻子发酸——这千里之外的繁华,是他们画在课本边角的梦啊。而真正改变我认知的,是10月9日那列开往天津的高铁。当流线型的银色车身缓缓驶入站台,整个世界仿佛屏住了呼吸。
28分钟的旅程,像一场跨越时空的魔术。列车启动时,平稳得像漂浮在云端;加速后,窗外的风景化作斑斓的色块,与记忆中晃荡的绿皮车形成鲜明对比。邻座乘客从容地饮着咖啡,商务人士在笔记本电脑上飞速敲击,这一切与绿皮车上的喧闹截然不同。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这不仅是速度的飞跃,更是一个国家向未来疾驰的缩影。
此后的十七年,我常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这段经历。每当说到高铁,教室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孩子们用彩笔描绘着想象中的“黔江高铁”,有的画着车厢里长出了大树,有的画着高铁载着苗寨的吊脚楼飞向天空。这些天马行空的画作,被我贴在教室的墙上,如同我们共同守望的希望。
如今,终于等来了黔江高铁开通的消息。6月27日,那道银色的闪电将划破武陵山的云雾,开进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我仿佛看见,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学生们背着书包,从容地踏上高铁,去追寻更大的世界;看见满载着脆红李、西兰卡普的列车,将黔江的故事带向五湖四海;更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第一次坐上舒适的列车,眼中闪烁着与我当年一样的惊叹与感动。
从步行山路到高铁飞驰,从绿皮车的哐当声到磁悬浮般的静谧,这不仅是交通方式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写给大山的情书。当第一列高铁驶入黔江,我会带着孩子们的千纸鹤再次启程。这一次,不再是为了看外面的世界,而是为了告诉世界: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正乘着时代的列车,奔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刘红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