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6月27日10时12分,随着G8699次列车从重庆东站开出,驶向黔江站,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黔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这一重大交通变革,将为黔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借势出圈、产业借力出山、合作借梯登高、赋能区域发展。
高铁开通,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更是区域格局的重塑。从此,黔江成功融入 “八纵八横”全国高铁网,从昔日的偏远山区一跃成为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黔江作为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由此有了更坚实的支点。这不仅是武陵山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关键一跃,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株潭城市群间连通的重要纽带,必将使黔江以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融入国家发展大潮,重塑其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位置与价值。
高铁开通,不仅是地理阻隔的突破,更是文旅场景的重构。高铁所至,黔江的壮丽峡谷、恐龙遗迹、民族风情、特色美食将完成“养在深山人未识”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历史性跨越。“高铁客流”将直接转化为对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旅游全产业链的旺盛消费需求。同时,黔江高铁站作为渝怀铁路与渝厦高铁的共用车站,更串联起了成都、重庆、张家界、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旅游圈层。高铁,已然成为黔江文旅发展的坚实骨架,步入高铁时代的黔江,已然从交通破题,在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中阔步向前。
高铁开通,不仅是出行速度的迭代,更是产业发展的未来。可以说,高铁的到来,犹如一剂“强心剂”,为黔江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此,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将沿着高铁轨道加速汇聚,为城市的产业升级注入无穷动力。与此同时,高铁的带动,也为黔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工文旅体商多元发展赋予无限动能,让黔江独特的资源禀赋,如磁石般吸引更多目光与投资,文旅康养、绿色农业、商贸物流、新兴产业等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动力。
高铁已通,未来已来。在享受高铁带来的便捷之余,黔江区还要积极应对渝厦高铁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能否借助渝厦高铁扩大“朋友圈”,拓展城市圈,激活经济圈,放大辐射圈,还要全力谋划好高铁“后半篇文章”,处理好高铁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做好招商引资、人才储备、产业规划、路网衔接、公共服务供给等工作,将高铁经济融入全区发展大局之中,统筹高铁经济与地方发展总体规划,真正把“高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建设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