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团队工作人员介绍工作推进情况
近日,在黔江区水市镇的一片智慧烟田里,一群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围着一台形似“机器人”的设备忙碌着。领头的学者手持平板电脑,仔细分析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这位正是我国烟草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西南大学烟草植保教授丁伟。
随着黔江“烟草科技小院”和“海智工作站”创建、申报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这支“国家队”的加入,让武陵山区的传统烟草种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科技活力。
科技小院:
丁伟团队的“田间实验室”
据区科协主要负责人介绍,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诞生的创新模式,以高校为依托,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为服务模式。
研究生在导师和专家指导下,驻扎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与“三农”紧密接触,实现科研、教学与农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它以科研机构+烟草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形成“需求—研发—应用”闭环。
西南大学烟草植保团队针对黔江水市基地单元烟田土壤酸化、土传病害危害严重等问题,在明确辖区主栽品种根茎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集成土壤调理、营养调控及绿色防控等技术,构建以生物屏障为主导的植保专业化技术体系。其主要建设目标就是通过科技小院平台,带动产区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制定有效技术方案或体系。让团队成员深入生产一线,工商研三方合作建设黔江区烟草科技小院,通过宣传、培训、科研试验等手段,提升烟农栽培、田管、植保等技术水平,减少农药滥用,保障科学生产。
作为全国首批烟草科技小院建设专家,丁伟教授带领团队在黔江区水市镇建立了首个“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院落,实则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重地。该科技小院驻点6人,其中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2名科研助理和1名烟草公司管理人员。
在试验田里,丁伟团队研发的“天敌昆虫立体防控系统”正在大显身手。“我们通过释放烟蚜茧蜂、瓢虫等天敌昆虫,配合信息化监测平台,实现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该团队成员介绍。这套系统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0%,实现了烟质提升和产量增加的目的。
最令当地烟农惊叹的是智能诊断机器人“烟博士”的投入使用。这台由丁伟团队研发的设备,可以自动识别12种常见烟草病害,准确率达95%以上。“以前病害诊断要等专家,现在机器人转一圈就搞定。”烟农老张竖起大拇指。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赔钱教授”:
自包200亩“死烟田”换回希望
据了解,从2004年起,丁伟教授就受黔江烟草分公司的邀请,在当地建立试验示范研究基地,解决因根茎病害而导致的大面积死烟问题。黔江区新华、水田等地因以青枯病为主的根茎病害连年发作,造成了严重损失,农民已有弃田不种的想法。经过连续攻关,他的团队好不容易研发集成出一套系统的防控技术,小区实验效果很好,却又面临推广的难题。
为了保证推广进度,他甚至作出了“烟农使用新技术,如有损失,丁教授来赔偿”的承诺,但因为烟农有抵触情绪,推广的效果仍旧不理想。有些烟农甚至干脆不去执行,烟叶枯死了就直接上门找丁伟赔偿。为此,丁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每死一株烟,就要赔偿一块钱,一年就投入10多万元。
到这一步,丁伟并没有想过要放弃。最后,他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惊讶的决定:就在这块“一种烟就死”的田里,自己承包近200亩地,自负盈亏,亲自证明给烟农看!
于是,在黔江新华乡间,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早上6点钟吃过早饭之后,一名穿着朴素的教授率领众学生坐着三轮车赶赴烟田,开始一天的忙碌,观察、记录、访问、讨论,从育苗移栽到摘叶烘烤,每一个环节、每一步都细致周到。
因为还要承担常规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丁伟每周都要在烟田和学校之间往返数次,一次就有10多个小时的车程。但每次来时,他都会和学生们同进同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终于换来了这片烟田病害的明显减少、产量的显著增加……
海智工作站:
国际合作的“科研枢纽”
如果说科技小院是本土创新的孵化器,那么正在申报的“海智工作站”则是链接国际先进技术的桥梁。黔江区依托这一平台,已与国际知名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
丁伟教授不仅是国内顶尖专家,其团队还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黔江海智工作站建设中,他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引入多项国际先进技术,促成与国际烟草科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有些技术在国外已成熟应用,我们结合黔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良。”丁伟介绍,有的技术一旦得到充分验证,就大力推广种植面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丁伟团队联合国外大学开发了“烟草健康栽培决策系统”。该系统整合了20年的田间数据,可以精准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就像给烟草种植装上了‘天气预报’系统。”参与项目的团队成员说。该成果荣获2023年中国烟草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教融合:
打造人才培养的“黔江模式”
丁伟教授特别重视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功能,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师一体”培养模式(高校导师+企业工程师+乡土专家),为黔江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科技队伍。
在科技小院,丁伟的弟子们每月都会举办“星空讲堂”。丁伟教授会经常带领团队通宵观测夜出性害虫,手把手教农民使用监测设备。
黔江区烟草公司技术科一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丁教授团队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今,科技小院孵化的3项技术已写入重庆市烟草种植标准,丁伟团队研发的“烟草-大豆轮作体系”更是在武陵山区推广了10万余亩。
从烟农布满老茧的双手,到年轻人操作的智能终端;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黔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量。随着烟草科技小院和海智工作站建设的深入推进,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篇章——在这里,每一片烟叶都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
从丁伟教授团队扎根黔江的第一天起,这里的烟草产业就驶入了科技创新的快车道。正如丁伟常说:“科技小院的价值,不在于发了多少论文,而在于让多少农民会种地、种好地。”在“小院+工作站”的双轮驱动下,黔江正从传统烟区蜕变为全国烟草科技创新的高地——这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项成果,都在重新定义着中国烟草的未来。 (记者 谭登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