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怀铁路与渝湘高铁,从百年夙愿到新时代腾飞,见证了中国的铁路发展与变迁,更是一名新闻记者的深刻记忆。
记者:采访中的“重大事故”
第一次与火车结缘,是2006年渝怀铁路客运开通,那年28岁。
2006年11月1日上午8点40分,重庆火车北站开往秀山的8609次列车缓缓启动,在众人欢呼声中载着千余乘客开始了渝怀铁路的首次运行。这一天,我与采访团成员一起在黔江火车站早早地等候列车的到来。
然而,待列车慢慢驶入站台时,由于心情过于激动和现场群众的热烈欢呼,一时间却慌了神,拍出的画面仿佛与我的思绪一样晃来晃去,更为严重的是重要场景的画面却按反了摄像机的录制键。剪片时,幸好有老记者的补救,才完成了新闻的正常播出。
这是我新闻采访中的一次重大事故,教训极为深刻。尽管时过20年,至今却记忆犹新。后来,便有了“凡事别紧张”心境。
老人:列车上的“智多星”
作为记者,另一次的采访也让我记忆深刻。那是2007年6月28日,水市乡(现为水市镇)党委政府组织该乡的老党员感受“新重庆”的变化,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乘坐火车。
列车上,40多名老党员谈笑风生,他们或感叹“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时代之变,或追忆“五天才到重庆城”的艰辛旅途……
“渝怀铁路最初构想源于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粤-湘-渝铁路,是打通西南腹地往东出海的大通道。”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刘德合话锋一转,我顿时大吃一惊。
刘老仔细讲起了关于渝怀铁路的故事。“渝怀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川渝地区与中东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推动脱贫致富的国家工程。”
“渝怀铁路,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快普速铁路,更是我们武陵山区希望之路。”讲得仔仔细细,听得认认真真,车厢里时而笑声不断,时而掌声连连,都称刘老为“智多星”。
维修工:我亲历的“中国速度”
一次采访偶遇,我结识了渝怀铁路涪陵工务段黔江道岔维修工区班长林勇兵。铁道线上工作了32年的他,见证了黔江从渝怀单线到渝怀复线再到渝湘高铁的速度之变、时代之变。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凌晨的脚步》系列报道组在采访夜间铁路检修时,中共党员林勇兵是我们的采访对象之一。他说,渝怀铁路开通之时,他从贵阳调过来,当时渝怀铁路是单线运行,上下行列车交汇时需停车避让,这样影响了列车的运行效率。为了提升运行效率,他们的维修时间会更短更急,总期盼着渝怀复线能够早日建成。
2020年,渝怀复线建成后,实现了双线运行,运行的时间缩短了。此时,他又有了新的愿望,就是早日建成渝湘高铁。
如今,正是圆梦时,林勇兵特别兴奋。“列车从时速120公里普快,到时速200公里的动车,再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身边驶过,我在短短的20年亲历真正的‘中国速度’”。
渝怀铁路,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百年夙愿落地生根;渝湘高铁,则是新时代中国梦的钢铁巨龙展翼腾飞!
(作者 徐定斌)
投稿方式: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活动邮箱280845124@qq.com
要求:内容原创,主题正向、积极,字数不低于500字。
邮件命名格式为:
网络评论文章:我看630+网络评论文章+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我与高铁的故事:我看630+我与高铁的故事+作者姓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