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渝厦高铁的银色长龙于2025年6月30日首次驶入黔江站台,车轮撞击铁轨的铿锵声响彻武陵山谷。这不仅是钢铁与岩石的碰撞,更是两个时空维度在此刻的剧烈交汇——21世纪的中国速度以350公里的时速,猛然楔入深藏两亿年恐龙足迹的土地。轨道延伸处,山门洞开时,黔江这座曾深锁于重峦叠嶂中的城市,正借由这钢铁脉络,挣脱千年地理的束缚,在时空的十字路口完成一场历史性的蜕变。
黔江如一颗明珠,长久被武陵山的千峰万壑深情环抱。峭拔的群山孕育了濯水古镇风雨廊桥的沧桑诗意,雕琢了小南海的碧波仙境,却也如无形的巨锁,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深深镌刻。记得2010年初冬,我随科考队深入武陵山区,重载卡车在泥泞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五个多小时才抵达黔江。随行的老教授指着窗外云雾缭绕的深谷感叹:“这里的正阳恐龙化石群,是打开白垩纪奥秘的钥匙,可这把钥匙,何时才能真正交到世界手中?”
高铁的轰鸣,正是打破这千年困局的号角。它如一把锋利的钥匙,瞬间开启了横亘在黔江与广阔天地之间的沉重山门。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主城繁华触手可及,武陵山区的血脉自此贯通。黔江,这个曾经的地图边缘符号,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跃升为“八纵八横”国家高铁网络棋盘中至关重要的节点。人流、物流、信息流如解冻的春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这片古老土地。曾担任黔江站前期勘探的工程师张卫国回忆道:“当钻头最终穿透最后一道岩层,打通连接外界的隧道时,整个工区沸腾了。我们打通的不只是山体,更是黔江的未来。”
高铁带来的馈赠,远不止于物理距离的坍缩。它正以磅礴之力,重新缝合黔江散落的文旅瑰宝,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那深埋于正阳黄土之下两亿年的恐龙骨骼,不再仅是博物馆橱窗中静默的远古回响。当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员们借助高铁的便利频繁往来,沉睡的化石正被加速“唤醒”。当高铁列车呼啸掠过正阳恐龙化石遗址保护区,时间的维度被极致压缩。乘客凭窗眺望,白垩纪的洪荒气息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壮美轨迹在视野中猝然相接——这是独属黔江的“时空隧道”奇观!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终于在高铁路网中寻到了彼此共鸣的节奏。
高铁时代为黔江文旅融合奏响了激越序章。然而,如何让这“快旅”真正沉淀为游客心中难忘的“慢游”与“深体验”?精髓在于以高铁为引,深掘在地文化的鲜活根脉。濯水古镇“天理良心”的碑文,不应仅存于风雨廊桥的木质纹理间,更应化为可感可触的诚信文化沉浸式剧场;土家摆手舞的热情奔放与苗绣针尖流淌的千年故事,亟待融入特色民宿的火塘夜话、非遗工坊的指尖体验。峡谷城文旅集团打造的“武陵故事”实景演出,将土苗风情与地质传奇熔于一炉,正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而正阳恐龙化石,这座无价的IP富矿,正催生“恐龙探秘”主题生态步道、“史前黔江”科普研学营,乃至依托独特喀斯特地貌的攀岩、探洞等极限挑战项目。远古的咆哮,正化为今日发展的澎湃和鸣。
高铁进山,其声铿锵,其意深远。它承载的何止是便捷的抵达?更肩负着打通黔江未来命脉的重任,驱动着整个武陵山区振兴的巨轮。当一列列银龙穿越亿万年地质构造形成的崇山峻岭,它们不仅缩短了地理的尺度,更在无声地重塑黔江的历史坐标——从地理末梢跃升为经济节点,从深藏的秘境蜕变为绽放的文旅新星。轨道锃亮的金属光泽与岩层中恐龙足迹的古老印记,在黔江大地上深情相握,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次交通的升级,更是一方水土在时代浪潮中破茧成蝶的壮丽史诗。
山门已然洞开,未来铺展如轨。黔江,这座在时光深处静默了亿万年的山城,正借高铁之力挣脱千山万壑的古老束缚。银龙所向,连接的不只是远方地平线,更开启了在新时代坐标下振翅翱翔的无限可能。当速度重新定义距离,历史与未来在此握手,一个因高铁而重生的黔江,正自信地走向时代的聚光灯下。
(作者:龚达荣)
投稿方式: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活动邮箱280845124@qq.com
要求:内容原创,主题正向、积极,字数不低于500字。
邮件命名格式为:
网络评论文章:我看630+网络评论文章+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我与高铁的故事:我看630+我与高铁的故事+作者姓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