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内部召开学习小组会
王东教授(右一)带队查房
义诊现场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团队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是渝东南区域性医疗中心、重庆市医疗急救中心黔江分中心、传染病救治中心、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中心。
“十四五”期间,黔江区作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全国15个试点地区之一,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24年,在医院引进专家王东教授的指导下,医院肿瘤科成功创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也是武陵山区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该国家级项目的成功创建,标志着渝东南肿瘤防治事业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将服务渝东南二区四县370余万人,并辐射武陵山区1300余万人,为渝鄂湘黔边际区域的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团队|专业医疗梯队为健康护航
据悉,重庆市癌症5年生存率为43.80%,而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黔江区仅为32.69%。
为改变这一现状,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于2024年2月,将重庆市肿瘤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内知名肿瘤学专家王东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担任医院学术副院长、肿瘤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学科带头人及主任医师,助力医院进一步提升肿瘤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让区域内的更多肿瘤患者能够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王东教授从事临床与临床科研工作已30余年,长期致力于肿瘤的精准靶向治疗及创新技术的临床方向,临床经验丰富。他的到来,为医院肿瘤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一年来,在王东教授的指导下,肿瘤科开始从自身建设出发,致力于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肿瘤治疗队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梯队,助力医院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承担着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示范项目的重要任务,始终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需求,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以技术创新驱动区域肿瘤防治能力的跃升,构建起辐射渝鄂湘黔四省边界的肿瘤诊疗高地。
团队现有高级职称人员5人,博士、硕士占比达65%,学科骨干梯队日臻合理。近三年,累计服务患者3.2万人次,成为武陵山片区医疗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同时,医院也加入了华西四川省学会,联合开展了3项科研、临床IIT研究,并引进了全国首个放疗教考系统。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主任廖修用介绍,肿瘤科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王东教授的指导和医院的支持下,科室人才梯队得到了完善,为患者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科室在放疗、微无创诊疗、化疗免疫靶向、综合诊疗四个方向上着力提升诊疗技术,实现了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级的诊疗服务。
技术|创新诊疗手段,守护病人健康
“好的技术和诊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极高的生存希望。”王东教授说,在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医院和肿瘤科都在积极探索诊疗技术升级的多样性。近年来,在王东教授的教学指导和专家团队的帮扶下,肿瘤科相继落地了26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渝东南地区的空白。
CIETAI模式,是免疫药物肿瘤动脉给药的新途径,它规范了介入给药的操作程序,建立了肿瘤动脉介入化疗-免疫-栓塞的治疗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尤其在宫颈癌、直肠癌的保肛治疗、肝脏肿瘤和中央型肿瘤等方面有明显疗效。廖修用介绍,宫颈癌介入化疗免疫栓塞联合放疗临床研究是首个由该医院牵头的多中心IIT的Ⅱ期单臂研究,也是王东教授CIETAI系列临床研究的延续。该研究主要基于中国宫颈癌的高发病率及传统治疗的局限性(如低生存率、复发后二线治疗不足),提出通过动脉介入技术实现化疗药物与PD-1抗体的局部高浓度靶向输送,结合同步放化疗以增强肿瘤杀伤效果并减少全身副作用。该研究为优化局部或复发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更多选择,也为此类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与希望。
此外,医院立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节点区位,建立了渝东南首个精准放疗中心,配置了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等尖端设备,形成了IMRT、VMAT、SBRT等精准放疗技术体系。创新“学科共建+技术帮扶”模式,华西医院以项目制的方式共建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共同推动武陵山片区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
服务|MDT全覆盖,建立老百姓放心医院
今年3月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委会2025年巡讲(第一站西南区)武陵山区肿瘤大会,在黔江区隆重召开。大会围绕国内外肿瘤研究的热点,汇聚了来自国内癌症领域的七位专家,从理念、实践、规范、前沿等多维度传播肿瘤诊治的科学知识,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诊疗技术。这是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成功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后举办的一场国家级盛会。这次大会的举办,为区域医疗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是对肿瘤科诊疗效能的一大认可。
近年来,肿瘤科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区域协同为路径,打造出跨省界的医疗协作“黔江模式”,彰显了新时代医疗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卫生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4月26日,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消化道肿瘤MDT成立大会在黔江成功举办,来自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的专家、教授、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发展。
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是一种集体智慧的诊疗模式,它聚焦复杂疾病与疑难病例,通过整合跨学科的智慧来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建立MDT模式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提升诊疗水平的关键举措。这一模式不仅能打破学科壁垒、集中力量攻克临床难题,还可优化罕见病、复杂肿瘤及多系统疾病的治疗路径,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切实惠及广大患者。目前,医院已经实现了MDT的全覆盖。
数智|“一前一后”,用数智守护生命
武陵山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连片聚集区,拥有人口1300多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8。医院肿瘤科成功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对于当地老百姓的就医,特别是在肿瘤学的预防和诊治方面大有裨益。
为创建更完善的智慧服务体系,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王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前一后”的建设模式:“一前”指建立全区肿瘤早期预警筛查系统,促进肿瘤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一后”指建立后程肿瘤关顾系统,让肿瘤患者在定期的复查、随访中得到科室延续性的服务。 以“一前一后”为核心,建立完整的“区域肿瘤智能服务系统”。这一模式重在智能、重在服务,将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的诊疗效率、生存率,以及群众的满意度和健康关怀幸福感。作为重庆市肿瘤质控分中心和黔江区肿瘤防治中心,肿瘤科将肿瘤相关的适宜技术标准化后输出至20家基层医院,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真正践行“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风正好扬帆,奋楫正当时。2025年是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三步战略”的服务提升年。医院及肿瘤科将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着力完善机制、聚焦改革、提升能力、筑牢支撑,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为建立武陵山肿瘤联盟作出更多积极的新贡献,不断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记者 王安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