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梅子关变迁记略(写于黔江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之际)

(一)

在莽莽苍苍的武陵山深处,黔江境内的梅子关,以其险峻的地势和扼守咽喉的战略位置,在岁月长河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它静卧于黔江石会镇梅子村与城西街道册山社区之间,是古道的咽喉。昔日,从彭水郁山赴黔江县城,需翻越险峻的大梅子关;由黔江白石、石会入城,则必穿行相对平缓的小梅子关;而近代的川湘公路(后为国道319线中段),则选择了翻越靠近八面山一端的梅子关隘口。

北宋名臣寇准,这位少年得志的新科进士,赴任巴东知县途中路经此地。当他乘兴攀上武陵山巅,立于梅子关附近极目远眺时,壮丽山河激荡起万丈豪情,挥毫写就了传诵千古的《武陵景》:

武陵乾坤立,

独步上天梯。

举目红日尽,

回首白云低。

短短二十字,武陵山的雄奇险峻、直插云霄之势跃然纸上,亦为梅子关这片险地增添了不朽的诗意光环。

(二)

“梅子关”之名,引人遐想,却暗藏玄机。

清代乾隆年间,川东道张九镒游历至此,于《退谷诗钞》中留下诗句:“问关梅止渴,到此了无梅……”字里行间透露出疑惑,暗示此名或非因梅树而得。

谜底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由社会学家潘光旦揭开。他在进行土家族识别调查时发现,“梅子”实为土家语“别兹”的音译。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或“别兹卡”,这雄关之名,正是源自古老土家语的遗响,承载着世居于此的“毕兹卡”先民的印记。

(三)

梅子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陡峭的山峰如巨剑刺破苍穹,终年缭绕的云雾如同历史的轻纱,拂过它沧桑的岩壁。它沉默地伫立,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每一道沟壑都仿佛刻录着金戈铁马的嘶鸣。

清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将傅丞相、李检点挥师入川,兵锋直指彭水,意图穿越黔江与主力会合。黔江知县胡明晋闻风丧胆,急报求援,仓促布防:命五品都司谭健率六七百营兵乡勇扼守大梅子关;另遣李香带新募二百兵丁驻防小梅子关。

岂料李香平日招纳亡命,敷衍塞责,谎称“长毛至矣”,竟引兵溃散,致使小梅子关门户洞开。太平军乘胜猛扑大梅子关,一时间角声震天,旌旗蔽日。守军魂飞魄散,溃不成军,谭健战死,数十兵勇殒命关前。太平军如潮水般涌向黔江县城,胡明晋等官员早已弃城,遁入八面山深处,教谕李曾白怀抱官印,自缢于学署之中,县城陷落。

这场血与火的洗礼,将梅子关在军事地理上的锁钥地位,用最惨烈的方式铭刻于史册。

(四)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1935年。为加强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准备,国民政府启动了川湘公路建设的浩大工程。这条路,全长886公里,是维系民族存亡的生命线,承载着军队开赴前线、物资紧急输送以及无数机关、学校、流离百姓西迁的重任。

站在今日梅子关隧道口回望,那段盘踞于绝壁之上的“老路”遗迹,依然令人心悸。那是怎样一幅撼人心魄的图景啊!没有任何机械轰鸣,只有漫山遍野沉默的身影。成千上万的民工,他们像蚂蚁般附着在光秃秃的页岩山体上。铁锤与钢钎撞击的火星,号子声在深谷中的回响,汗水浸透的褴褛衣衫,还有拖动巨大石碾时绷紧如弓的脊梁……

公路沿着两面陡峭如削的大山,硬生生“抠”出36道惊险的拐,72道夺命的弯!路宽仅容一车,外侧即是深渊,最高处距谷底数百米,望一眼都令人头晕目眩。

我的祖父,那位我从未能亲见一面的青年,就在这绝壁之上,用他全部的力气和生命参与了这场与天争路的壮举。他挥下的每一锤,掘起的每一锄,都融入了这条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日血脉。祖父在梅子关工地积劳成疾,带着未竟的遗憾,在20多岁的盛年溘然长逝。他倒下了,如同无数倒在这条路上的无名英雄,他们的血肉,化作了路基下最坚实的磐石。

路成之后,“梅子关头日过千条好汉”的戏谑背后,是无数车辆与行人在这条“生死线”上搏命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抗战的荣光,也浸透着筑路者的血泪与悲壮。

(五)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路不断改造升级。

时间到了1989年10月,为了彻底征服这天险,保障安全与畅通,在小梅子关下方,梅子关隧道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历经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92年9月8日,这条穿越梅子关心脏的隧道终于建成通车。在这片素有“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偏僻落后之地,黔江人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取得了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通车那日的盛况犹在眼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沿途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涌向隧道两端。老人们颤巍巍地抚摸着光滑的洞壁,感慨万千;孩子们兴奋地在宽敞明亮的隧道里奔跑追逐,笑声回荡。昔日令人闻之色变的“鬼门关”,如今只需短短几分钟便能安然穿过。梅子关隧道,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山乡闭塞的大门,沉寂的山乡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2001年初至2003年底,曾经那条承载着无数血泪与故事的川湘公路(319国道)黔江段,升级为宽阔平坦的二级公路,并且主干道不再经过梅子关隧道,通行时间大大缩短。

(六)

今日之黔江,交通图景早已是翻天覆地,气象万千!梅子关隧道,仅仅是这场伟大变迁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站在新的时代坐标回望:曾经的国道319线,如同一条坚韧的藤蔓,早已融入更为宏大的路网体系。渝湘高速公路如银色巨龙穿山越岭,呼啸而过;渝怀铁路轨道承载着风驰电掣的列车,将天涯变为咫尺;黔江武陵山机场的银鹰翱翔蓝天,架起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空中桥梁。特别是今年6月底即将通车的重庆至黔江高速铁路,这条现代化的钢铁大动脉,以风雷之势穿越武陵群山,将黔江更深地嵌入国家发展的快车道,黔江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与高效。

黔江梅子关,这个由峥嵘历史、壮烈牺牲和辉煌巨变共同铸就的名字。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铭记着硝烟与战火,镌刻着汗水与牺牲,更见证着不屈的意志如何最终化天堑为通途。先辈们的身影或许已融入青山,但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如同穿越关山的浩荡长风,永远激荡在这片热土之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黔江梅子关,一个令人心怀敬畏与感念的地方。

——写于2025年6月10日

(作者:市委网信办 王东,区文旅委退休干部 张绍禄)


投稿方式: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活动邮箱280845124@qq.com

要求:内容原创,主题正向、积极,字数不低于500字。

邮件命名格式为:

网络评论文章:我看630+网络评论文章+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我与高铁的故事:我看630+我与高铁的故事+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编辑: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