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余晓刚)近日,黔江区人力社保局通过将精准调解贯穿案件处理全过程,成功化解一起工伤赔偿纠纷。
去年12月,黔江籍农民工曾某带着焦急的心情来到黔江区人力社保局,反映称其9月15日在某房地产项目施工时被钢管砸中致其手指骨折,与用人单位多次协商赔偿事宜未果,恳请政府部门帮助维权。为有效化解这起工伤纠纷,区人力社保局打破程序壁垒,将精准调解贯穿案件处理全过程。
接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区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主动介入,改变以往“坐等审”的工作模式为“主动调”。启动 “调查+调解” 同步模式:一方面电话联系曾某,详细了解受伤经过、治疗情况、诉求细节并推送政策解读;另一方面深入核实证据材料,询问目击工友,固定事故关键证据,找准调解突破口。让双方从最初的对立情绪逐步转向理性协商。
针对企业以“未签合同”推脱责任,曾某担忧维权周期长的矛盾,工作人员开展精准疏导,以“法理情”破“协商僵局”。一方面向企业释明《工伤保险条例》,警示拒赔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为曾某测算法定赔偿项目,对比调解与诉讼的效率差异,双管齐下。经过三轮面对面协商,4次线上沟通,今年5月下旬,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企业一次性支付5万元赔偿款,曾某撤回工伤认定申请。曾某激动地说:“没想到不用打官司,就拿到了赔偿款”。
这起工伤赔偿纠纷的化解,得益于区人力社保局创新机制,探索构建“速调快处”新路径,“三位一体”的工作法。即受理即排查争议点,调查时同步调解,达成协议立即终止认定。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破冰”,从 “单一认定”到“多元解纷”,黔江区人力社保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让纠纷在行政程序内实质化解,生动诠释了‘人社为民’初心”。今年以来,区人力社保局通过“边认定边调解”模式化解工伤纠纷10余件,调解达成金额120万余元,相关行政争议量同比下降25%,实现劳动者维权“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