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体系强基 核心技术攻坚
黔江区中医院创新突破中西医结合服务壁垒
自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黔江区中医院通过“人才引进+自主培养”,完善学科设置,购置现代化医疗设备,强优势,补短板,创建胸痛、卒中、康复中心等,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医疗能力现代化,以中西医协同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服务能力,打造“示范引领,守正创新”,构建“急救-慢病-康复”全周期诊疗新范式,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医院发展经验”。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看到,医务人员正在通过“中医通络法+血管再通术”中西医高效的诊疗模式成功挽救一例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急危重症,死亡率极高,若患者未在120分钟内开通闭塞血管,则患者心肌细胞会发生不可逆坏死,患者生存率及愈后都会受到极大影响。而这名患者的脱险经历,无疑是黔江中医院利用中西医思维诊治临床患者和中西医协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里程碑。
“患者突发持续性胸痛4小时才入院,且有10年的高血压病史,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即进行治疗。”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采取“西医血管再通术+中医通络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可降低再发心梗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促进中医应用在心血管方面有更多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创新,并为中医在临床上发挥积极作用及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如何写好中西医结合这篇文章,助力协同诊疗驶入快车道?黔江区中医院的顶层设计是:完善急救体系革新,突破核心技术攻坚。
经过系统性学科建设规划,目前中医院临床学科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通过持续专业化细分与新兴技术整合,目前已形成涵盖35个临床医技专业学科的完整体系,学科规模扩展率达75%,构建起“急救-慢病-康复”全周期医疗服务网络。二是以“强专科、精综合”为原则,实施“学科树”培育计划。通过“3+1+X”建设模式(2大急救中心+1个康复医学体系+X个慢病专科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矩阵:急救学科群整合急诊科、心血管病科、脑病科、创伤相关外科,配备DSA、超高端CT等“急救航母”装备,建立“黄金1小时”急救圈。
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例数从10例增加到91例,三四级手术占比从38%提升至52%。积极开展多项高端技术与微创手术,2022年成功开展医院首例支架植入手术、右冠药物球囊释放术、斜视矫正术等新技术新项目……2024年在渝东南片区率先开展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等新技术新项目;成功开展医院首例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多项医院及区内技术空白,在疾病治疗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优势西医学科为基,以特色中医学科为道,以中西医协同为模式,推动医学融合发展。一直以来,该院始终坚持走好中医特色之路,持续补充现代医学技术,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5年,黔江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将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验收,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和重要改革事项。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在国、市卫生健康委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聚焦22项绩效目标,全面梳理示范项目申报方案建设内容,努力实现“任务完成、指标好、有亮点”工作目标,交出高分“答卷”,形成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黔江样板”。
(记者 谭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