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中学2022级(12)班 朱晓丹 指导教师 谢锦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记忆中的清明节和现在的清明节,不觉已经两个样。
孩提时的记忆里,每每清明节到来的前一天晚上,母亲都会将白胖白胖的糯米泡好,也会把许久不用的石碓窝清洗干净。第二天一早,母亲便起床开始炒糯米粉,然后拿出一个大又圆的盘子,将炒好的粉末均匀地撒在上面。然后,就叫上我一起上去“找草”。
记得不太清楚了,我们要找的草好像是叫“绒绒草”。我只记得它们的叶片上长满了细长的绒毛。每次找到它们时,叶片上都还挂着几颗晶莹的露珠。母亲告诉我,清明节这天,“绒绒草”是最鲜嫩的。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很多,装了一大篮子回家。
回到家后,母亲把“绒绒草”焯过水晾在一旁,然后将饱满诱人的糯米蒸熟。接下来,就可以打糍粑了。随着父亲和叔叔手中重重的木棒来回下杵,一颗颗糯米很快就被粉身碎骨,成为了大大的一团糍粑。两三分钟后,母亲把“绒绒草”放进石碓窝里,父亲和叔叔继续杵拍。不一会儿,原本雪白的糍粑就变成了青绿色。再往后,一个个又小又圆的“青团团”从母亲的手掌中滚落而出,又在一旁边的簸箕中有序排列,香香的、很可爱。再经过蒸煮之后,一道清明节的美食就可以上桌了。初入口,微苦。但慢慢嚼,一种特别的香甜味就开始充溢着整个口腔。那种爽口的清香,仿佛又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遗憾的是,不记得到底是从哪年开始,“清明时节好风光、踏青出游正当时”成为了人们过节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方式度过——踏青出游。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是人们远离尘嚣、亲近自然、强健体魄的最佳时机。以往好多的小习俗也都被“出游热潮”“赏花游”“乡村游”“文化游”等热词取代。而母亲,也不知有好多年再也没有做过“绒绒草糍粑”了。
今年清明时节,我一如既往地勾起了对老家和“绒绒草糍粑”的深深怀念。只可惜,老家的老屋里,再也不会再传来打“绒绒草糍粑”的声音了。不过,尽管那个场景早已不复存在,但那抹定格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是一年比一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