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鹅池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刘栋:
黔江即将迈入高铁时代,高铁不仅能缩短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更为黔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抓住机遇,积极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我区农业特色产业还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不强、规模效益不显著、经济效益不突出等特征。为此,建议:
一、挖掘资源禀赋,突出“土味”。乡村不仅有青山绿水,还有文化底蕴,乡村发展如果离开泥土气息,忽视本身固有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那发展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通过挖潜挖深乡镇村资源禀赋、文化传承等,打造一批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村、专业乡镇,找准找实找足“土味”,减少中间环节,将原生态、零污染、最原味等“土产品”发挥到极致。政府要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二、立足优势基础,培养“特色”。依托地理位置、交通、民俗文化等传统基础,发挥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产品的类别、规模上下功夫,避免简单同质化发展。准确研判市场环境,有效对接、引领市场需求,创新营销手段,以差异化、特色化为核心发展目标,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引导各乡镇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强化“土特产”内在功效、文化内涵,助力打造一批绿色、安全,富有特色的农业品牌,让越来越多“土特产”走出“深巷子”,擦亮“土特产”的金字招牌。
三、加快产业融合,打造“产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优势资源振兴乡村产业,长远看势必要走产业融合、延链补链的集合发展之路。注重在推进特色农产品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进镇入村,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等社会力量向乡村下沉渠道资源,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招收一批懂市场、精技术、善经营的优秀人才去引领示范,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做足做精农产品深加工文章,打造出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实现农产品“出圈”。(记者 龚节品)
区政协委员、区司法局秘书科科长石琦:
当下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越来越青睐绿色有机食品,黔江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高铁的开通,生态经济定能焕发新的活力。为此,建议:
一是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积极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有力约束、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加工及贸易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搭建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以绿色、优质、高效、安全为目标。鼓励龙头企业重视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校深度合作,走农业科技与产业企业相结合的路子,加快研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不断革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是培养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美誉度。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全体农户以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形象面对市场,促进全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和食品名牌战略的实施,推动黔江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向深度拓展。
四是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培养专业直播人才,携手网红主播、涉农企业,共同发掘打造“爆款”本土农特产品,建设一支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有影响的高素质主播队伍。主播团队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以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形式广泛推介宣传我区农特产品,深挖新型消费潜力,促进我区优质农产品“出山进城”。(记者 龚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