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黔江区召开“情系家乡 同心‘黔’行 建设中心城市”座谈会。28位在外领导、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奔赴家乡、齐聚一堂,畅谈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13名与会代表围绕“迎接高铁时代 建设中心城市”主题进行交流发言,共叙乡情、共迎新春、共谋发展,为建设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献计献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副秘书长、海军政治部原副主任、少将姚文怀
“要加速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建设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姚文怀指出,黔江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要以时不我待的决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特别是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作用,开拓创新,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大格局中。要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打造区域文化,学习周边区县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因地制宜,真正打造武陵山精神文化高地,创造无愧于黔江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要以城乡融合的思维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吸引消费者、投资者来黔投资兴业,让黔江高颜值变为高价值。要以守正创新的理念来繁荣网络文化,让“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的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原黔江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行署副秘书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袁本朴
袁本朴在发言中细数了国内外多个县、市、国家的龙头产业、企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黔江区要深度挖掘具有本地特色、本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一抓到底,做大做强,做成全市第一、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让特色优势产业带动黔江区经济腾飞。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秘书行政局局长邬光荣
邬光荣指出,黔江区是武陵山区的一颗明珠,我们要跳出黔江看黔江,面向未来看黔江。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黔江区要发挥好政策优势、生态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和后发优势,深度挖掘、系统概括新时代赋予黔江新的时代精神。要找准着力点,树立具有黔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地理标志,强化政策驱动,将渝东南片区乃至武陵山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吸引消费、留住消费。他表示,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平台优势,不遗余力支持家乡发展。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邬小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邬小军说,“高铁时代为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我们要焕发精神,趁势发展,搏出一个美好未来。”邬小军认为,要建设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需要黔江区委、区政府深度解读新时代“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新的精神内核并一以贯之,要把抓好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树标杆、立旗帜。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寻求黔江区在“AI+”产业、大健康产业方面发展的新突破,填补黔江经济发展洼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禹
王禹认为,对于现代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两大因素至为重要,一是资源和资本,第二就是人口和人才。高等院校本身不仅培育高级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拉动消费、服务业的综合经济体,高等教育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是吸引人口流往的地方。黔江区目前有两所大学,这为黔江区建设渝东南教育中心和建立一所本科院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铁时代将黔江至主城的车程缩短至1个小时,能够极大地促进本土高级人才回流和外来高级人才引进,这将对黔江未来的发展带来质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他将竭尽所能,挖掘和开拓相关资源,助力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王禹还表示,四川大学有优厚的考古研究资源,对于黔江正阳白垩纪恐龙化石保护性开发利用方面提供研究性支持。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煦海
陈煦海指出,教育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故乡若召唤,游子必响应。他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用心理学赋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是用心理学赋能黔江教育,运用已成型的“聚焦师生情绪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用心理学赋能社会治理,以“理性平和,乐观进取”的社会氛围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方向,促进社会和谐;三是用心理学赋能文旅产业,用高铁解决游客“愿意来”的问题,用心理学解决让游客“忘不掉”的问题,促进黔江文旅行业发展。
北京大学人事处干部熊锦
熊锦认为,优秀教育资源、生源的流失是制约黔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时代”的到来,为黔江区建设打造渝东南教育高地,以教育带动百业,带来了曙光。他建议,要推动中小学教育走出去,促进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贯通,积极开展优秀教师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全方面保障教师队伍的薪酬待遇,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同时,要发挥区域优势,用好政策支持,把高等教育引进来,与高校开展地校合作,开展产学研转化,建设大学生实践调研基地,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李渝桃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在读研究生,李渝桃表示,将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他说,在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旅游产业、农业还是在招商引资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以法律政策保驾护航。他建议,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加大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为特色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保障各产业的持续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成都黔江商会会长童敏莉
童敏莉指出,商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应责无旁贷地成为链接家乡政府与商会企业家的纽带,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旅游推广、本土文化传承等工作,引导会员企业家们回到家乡开疆拓土、投资兴业,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成都市黔江商会将一如既往地宣传、推介黔江,为黔江“双招双引”呐喊助力,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时代精神,打造黔商品牌,努力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为家乡经济建设发展献智出力。
北京博信文化科技集团董事长刘兵
刘兵建议,迎接高铁时代,要抓住旅游不放松。要利用好黔江青山绿水的优势财富,让旅游强有力地支撑起黔江的GDP。要深挖文化内涵,讲好黔江故事,打造黔江文化的“拳头”产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吸引到黔江,促进黔江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借助高新科技,升级产业、做强产品,让游客有独特的体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借助科技赋能农特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上海链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颖
曾颖表示,要聚焦县域经济,立足黔江特色资源优势,推动黔江产业集群式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她建议,要营造开放、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强化土地、人才、金融全要素保障,创新项目驱动模式,强化科技赋能支撑,给足企业发展的安全感。要精准链接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效处理企业各类问题诉求,积极吸引外地企业来黔投资兴业,助力其扎根黔江、蓬勃发展。要对标当地标杆企业,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让更多投资者带着资金与智慧来建设黔江,实现政企“双向奔赴”。
壹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丹
张宝丹表示,当前她正在牵头组建浙江省黔江商会,拟把在浙的黔江籍创业投资者召集起来,反哺家乡的发展,让更多的投资者亲身感受黔江的文化、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商贸机会,为建设“活力黔江”而奔走相告。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各类人才、投资者、资金流、信息流的碰撞,需要新的观念、新的工作方式、新的服务手段,需要创新求变,招引“旅游、商业、康养”联动一体的投资商来黔江投资兴业。要为建设“魅力黔江”而加油鼓劲,黔江要成为投资的热土,就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学的生态环境,增强独特吸引力,拓展“蓄水池”功能,循序渐进,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添砖加瓦、加油鼓劲。
广州黔江商会会长李云峰
李云峰建议,要强化硬件投入,快速提升黔江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吸附力”,吸引周边城市或周边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回到黔江安居乐业(创业)。要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包括酒店、机场、高铁站的服务水平,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景区为纽带,以全区民众服务水平为基础,全力打造属于黔江独有的特色文旅产品和服务业产品。政府各部门要持续转观念、优服务,让小企业在黔江好注册、好成活、活更久,也要全面提升黔江的营商环境,让大企业愿意来投资、主动来投资。
(记者 王仿 王巧西 费玉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