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李娟,是在临近中考的那个夏天。
躲进新华书店看书,偶然间发现在角落的书柜上,一本封面洁净无瑕的《冬牧场》静静伫立。与风靡一时的各类漫画和言情小说的绚烂相比,这本书显得过于寡淡。而在我鬼使神差地拿起它翻了几页之后,短短的文段就像一场夜雪,缓慢而柔和地落在了我混乱的思绪当中。
这场“雪”在几年之后也没有停下,一直下到我再次翻开这本《记一忘三二》的瞬间。“我想,这世界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谁的认可和理解,它只是存在着,撑开世界应有的范围。”这段话出自《记一忘三二》,作者李娟以平和而包容的姿态阐述了阅读的意义,而我更在其中,领悟到了一些有关生命的真挚感受——世界是公平的,人与世界的连接是丰富多彩的。
《记一忘三二》是李娟十余年的随笔结集。三十多篇内容覆盖范围极广,写了牛羊猫狗,也写亲朋好友,更写梦境与感受。在这本随笔集中我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包括和母亲的拉扯,年少时所遭受的暴力与关怀等等,文字轻松随意,却在平常的生活中流淌出了一条温暖与爱的河流。
从本书情节而言,我最喜欢挨打记和风华记两章,它们互为对照,也折射出两种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
挨打记一章,读起来却颇为心酸。李娟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校园暴力,“被人欺负这种事,最大的恐惧并非源于伤害本身,源于从伤口中渐渐滋生的宿命感。” 不难发现,暴力行为一旦与爱或者责任相连接,就一定会有人开始模糊施暴本就是错误行为的本质。而这种宿命感实则是一种近乎无法躲避的蝴蝶效应,慢慢地改变人与事物的连接,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更让我觉得新颖的是,在她的笔触里,青春并不是刻板印象中所谓美丽而梦幻的,这里荒芜、痛苦并且暗淡,精神与身体一样紧绷。我们的文化当中,对于“青春”的概念有着极多的美化和歌颂,而她以一种更特殊的视角回望青春,审视暴力行为所造成的这种恶性连接,坦然承认伤痛,最终也没有原谅施暴者。
风华记与其他“苦中作乐”和略带黑色幽默的章节不同,它就像一块没有气泡的压缩饼干,读起来很满足。李娟和风华一同生活的日子并不宽裕,但是风华还是会跨越半个城来给她送西红柿炒蛋,再到后面风华结婚当上小老板,李娟名声大噪她依旧要请她吃饭。这种真挚的友谊无疑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正向链接,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最佳呈现。
从本书的人物塑造来看,最出彩的角色必然是娟姨的母亲,这也体现了她与家人之间的连接。在本书台湾记一节中,李娟讲述了妈妈去台湾旅游时的一些囧事和感受,无论是给不出小费,还是不习惯台湾饮食生病的经历。这场台湾行似乎都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圆满。可是,她还是会反反复复地提及,大有如今年轻人“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之感,然而也是这样一个爱絮叨、能干利落的女性,也曾是李娟生命当中的一片阴影。她会打李娟,会当众嘲笑讥讽她,她粗野,素质低,可在李娟的笔下,她始终不是一个平面化的反派,她爱家人、爱动物,勇敢、坚韧,生命力无比旺盛。
李娟可以写下如此复杂而饱满的母亲,其实也是她可以做到“课题分离”的一种表现。即“进行正确的归因,不以他人过错惩罚自身”。很多出生于糟糕家庭的孩子在年少时期无法进行正确归因,那么把所有问题包揽在自身也就成为了一种保护自我的方式,然而她却勇敢地突破了这个怪圈。她写下母亲的蛮横粗野,却也毫不吝啬于对母亲的夸赞,她顽强地成长为了一个包容自信的人,选择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与母亲的联系,以豁达乐观的姿态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与她建立起了新的连接,被她的文字反复打动着。
而从本书的语言特点来看,《记一忘三二》有着李娟一贯的朴实诙谐,但金句频出的特点。“如果把人类的悲欢分布情况也做成一张造影图,那么医院所在的位置仍然是这个城市的深渊”这句十分精巧,承载着人伤病苦痛的医院如同一片深渊,深渊之中有人新生,有人死去,有人尚在挣扎……而“于是电梯里的人只好挤一挤,紧锁着身子,于是每个人身体内部的疾病也随之缩小了一号”则是写了医院电梯里的景象,人们在病痛和疾苦之间互相搀扶、理解和坚持着。
不过除了颓然和迷茫以外,李娟更多时候也以包容与平和的态度来书写人生,如时光记一节中“那时我在一个闭塞偏远的哈萨克乡村当裁缝,青春被倒扣在铁桶之中。却并不感到压抑,野蛮地希望着,混沌中奋力奔赴”在吹奏《苏莲托》时,她与这首乐曲建立了精神层面的连接,她由衷地热爱着自己的十八岁。多年以后,虽已然识遍世事的痛苦,却能从无意义的人生当中挖掘出值得热爱的事,与世间万物形成各样的连接,这就是李娟的底色。
时至今日,冬天又要再临,我已记不太清《冬牧场》的情节,然而这场夜雪还在我的心中回荡着。我翻看这本《记一忘三二》,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其实当我们把目光放回李娟本人身上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面对自己爆火的《我的阿勒泰》影视化之后,采访中的李娟仍然淡淡微笑着。她不上班、没有孩子,欲望也不高,看上去有点离经叛道,但举手投足间却可以感受到她精神世界的丰满。这是一种任世间纷纷扰扰,我自安然度日的强内核。她从不限于与人连接,她的情感也倾注在家养的猫咪、小狗和牛身上,这种“苦中作乐”的坚韧和淡然,实在是娟姨最有魅力和最吸引人的地方。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与李娟“世界只是存在着,撑开世界应有的范围”在某种境界上达到了平衡。天地、世界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建立一个“万物相连”的世界。这从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更在人与万事万物之间,就像《记一忘三二》中所展现的,人与动物、花草、梦境一般。在这无意义的人生之中,织就一片丰富多彩的链接网吧。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3)班 钟泽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