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黔江区委统战部牵头、区委老干部局、区融媒体中心配合的“在他乡·话家乡”专题采访组走进重庆市,与原黔江地委委员、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石小川,就“迎接高铁时代 建设中心城市”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石小川接受采访。
石小川,今年71岁,曾任四川省黔江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黔江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我在黔江工作十二年,对黔江是有感情的,黔江的每一个发展变化,我都很关注。”石小川说,这次区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一年起势(2025年),三年成势(2027年),五年胜势(2029年),勾画了黔江的发展蓝图。区委这次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迎接高铁时代 建设中心城市”大讨论活动,就是一个开门问政,统一思想的活动,也体现了黔江区委区政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泛汇集民智的胸怀和气度,她非常赞同,也愿意积极地参与其中。
石小川曾任四川省黔江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她回忆说:“黔江1988年建地区的时候,整个渝东南片区都非常穷,老百姓百分之八十都是在贫困线以下,当时地区的条件也很艰苦。那时还没有小南海水库,也没有洞塘水库、城北水库等,吃水很紧张的时候,都要从河里面挖一个坑,抽水上来喝。但是后来大家从四面八方到黔江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奋发图强。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我还记得当时交通非常不便,黔江到成都开会路上要走三天时间,到重庆要走两天。为了修路,那时候真的是在苦干,没有苦熬,经过不懈地奋斗,老百姓的温饱基本上得到解决了。”
石小川说,到了1996年,国务委员陈俊生带领调研组,去访贫问苦,不要当地领导干部带路,他自己都觉得黔江的变化非常大。他说,那是黔江扶贫攻坚的奇迹。当时有“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说法,黔江的老百姓,黔江的干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黔江能有今天,那确实是干出来的。“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那么现在与时俱进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要靠奋斗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石小川认为,黔江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最后一定要落实在真抓实干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时代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是黔江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能够得到不断发扬光大。
“现在要迎接高铁时代,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我觉得黔江在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石小川认为,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是经济要发展。要形成一个区域的发展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经济中心,不只是口号,仅经济中心还不够,还要建成文化的高地,就是说黔江除了经济要发展好,文化、教育、科学、体育这些都是不可以忽视的。其次,黔江的文化要发展。黔江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南溪号子、后河古戏,还有小南海的板凳龙,还有全区曾经风靡一时的土家摆手舞,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特别是黔江还有一大批,包括在市内外都有影响的比如作家、艺术家和文学爱好者,这些宝贵的财富,要把它用好。要发扬好黔江的民族文化传统,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陶冶老百姓的情操,同时它对我们汇集人气,提升精气神,增强老百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旅游发展,吸引周边的人来黔江,都有积极作用,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希望黔江区能够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
(记者 费玉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