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文苑】有凤来仪

◆黄霞

采风团一行人从黎水镇出发,在前往竹园村小的盘山路上,小叶榕的嫩叶在阳光下亮闪闪的,恍如盛开的翠绿花束;槐树刚刚开花,挂在青枝绿叶间的那一串串奶白色,吸引着人们的味蕾,真想摘来一串尝尝鲜。视野里的绿树、菜园、青瓦、白墙,这些乡间常见的景物此刻在雨后暖阳的照耀下全都焕发出让人欢喜的光彩来。

行至山腰,抬眼间,一段隐现于天际的如黛远山状如飞凤,凝神一看,竟似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两只,都呈展翅欲飞之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脑海里猛地跳出“有凤来仪”几个字来,惊呼之声还未出口,车往前行,移步换景,再看远山处,两只凤鸟已然变成了别的模样。

情绪还沉静在刚才的景象里,双脚已经站在一座古朴的学校大门前了,一份莫名的感慨从心底生出:这小木楼小花窗,似曾相识啊!但现实中却是第一次与之谋面,是梦里曾经来过这里吗?

这份情愫犹如小鹿乱撞,心里竟油然生出“我迟到了”的歉意。

无法猜测属于“物”的她是否对突然出现的我也会有同样的惊讶。屏息凝视着属于她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陡然间有一种恍恍惚惚的穿越感,并产生了强烈的想认识她、了解她和赞美她的念想。

“她”,就是在本地小有名气的黎水镇竹园村小,迄今为止已有80余年的历史,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曾经称之为“新学堂”。人们叫它“新学堂”,是因为它是民国时期黔江最早建立的女子职业学校。它的出现,打破了当时人们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让当地女子从此远离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生活,成为黔江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座建在大山深处的学校,一千多平米的建筑面积,一楼一底,木质门窗并没有采取当地人喜欢的精细雕花,而是工整、抽象的几何形图案。屋顶琉璃瓦覆盖,也没有采用武陵山地区常见的窑制青瓦。十来间全木结构的房屋,加上设计巧妙的“工”字形结构,自然形成的两个天井保证了良好的采光性能,同时又有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课间休息活动。

仅建筑特色就让人惊诧,大到建筑的结构,小到窗花的设计,无不显示出建造人的智慧和巧妙用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所学校是谁筹建的?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环境下,在教育资源奇缺的山区里,为什么会专为女子而建了这所职业学堂?

传说很多,正史或野史,无一例外竟然都是好评。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要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来修建学校,教化于大众之子,造福于黎民百姓,达到这样思想境界的人并不多。

何况,当地并非富庶之地,历史上也没有产生过富甲一方的显赫人物。

虽然黎水属于“鸡鸣两省”之地,幅员辽阔,人数虽然远不及县城,但办学历史却很悠久。据记载,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办私学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如咸丰年间所建的永福书馆,其影响力就很大,到民国二年,才改书馆为小学。

到了民国30年,正当抗日方酣,有识之士便想到增设学校,以发展边区文化,唤醒群众共起抗日。于是,黎大乡中有秦、陈、肖、藤、田、鲁、王等十姓乡绅聚议,筹资修建了“黎大乡女校”,设高级一班、初级两班,学生有五六十名。解放后改名为“竹园小学”。

这所看似普通的山村小学其实并不普通,因为这是一个曾经生活过英雄人物的地方。据记载,这所学校自开办之初起,曾先后有中共地下党员周念民、杨瑟若夫妇等人来这所学校任教或兼课。在他们的影响下,学校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跟上了时代洪流。他们的革命精神对学生和民众影响至深。

徘徊在校园里的树荫下,望着透过枝叶照射下来的斑驳阳光,心里那个疑问又顽固地冒出来,接连询问了好几个人也都说不太清楚。历史的长河滔滔不息奔流向前,偶然卷起的一朵朵绚丽的浪花瞬间就被奔涌而至的后浪所淹没。没有准确的记录,那些绚丽的历史瞬间很难被人记住和复现,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谁说女子不如男”,但若时光倒流,在百多年之前的女子,就没有今天幸福和幸运了。

近观历史,近代中国女性教育兴起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杨绛文集》是杨绛女士在102岁时出版的,其中《我在启明上学》就讲述了杨绛先生小学时在上海启明女校的经历。启明女校课程设置有国文、法文、英文、理科、算术、音乐、图画、手工、体操等,所学之广泛,也涵盖了“职业教学”的内容。这些技能的学习,无疑为女学生们走出校门后的谋生之道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职业技能基本功。

不禁在心里又暗自猜想着黎水这所女子职业学校当时的办学效果又会是什么样的?那些生气勃勃的女学生们在走出校门后,人生轨迹又会有怎样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读书是通向世界最好的路,永远都是一种时尚。”而“书香致远,优雅自成”,这样的时尚不仅能让一名普通的山村女子光彩焕发,因读书而成为当地的能人名人,改变自己的生活品质的同时,还能用所学教育下一代,影响周边人。

毋庸质疑,它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当地学习风气上的引导,也不仅仅是参加学习的女子们个人能力的增长,关键意义还在于她们后来都会成为母亲,以一个有学识、有能力、有远见的母亲之非凡影响力,所发挥的作用是代代相传的,其传导力之深远不可估量。

听当地负责人介绍说,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中,这个村的大学生人数就比邻近的乡镇还多。近年来,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有好几个。一个地方能人才辈出,与重视教育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不由遐想,假如人生可以设限,如果出生时间一定是在上世纪30年代,如果一定要身为女子而不是须眉男儿,如果……不管有多少个“如果”我都欣然接受,但唯有一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请让我有机会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成为一名在那个年代、在那片群山环拥间最幸福、最时尚的女学生。唯如此便有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机会;也才有可能用所学之技能,为建设美丽家园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行文至此,“有凤来仪”几个字再次浮现于脑海。这个成语源于《尚书·益稷》中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意为凤凰来舞时仪态优美,是吉祥的征兆。

黎水那道从皇后寨逶迤蔓延而出、状似凤凰振翅欲飞的山型,似乎就是一种自然物语的吉兆!

而“有凤来仪非梧不栖”句则出自《诗经》中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宛雏,子知之乎?夫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三国演义》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黎水的“凤”一定是因为此地有“梧桐”才天地造化而就的吧?

黎水是人杰地灵之地,两天的采风所见所闻已了然于心。具有地标之称的皇后寨是个神秘之地。黔江清代四志记录里,皇后寨原名黄猴寨,望文释义,黄猴出没处乃山大林密崖立之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缘于此,人们把美好寄托,加之谐音助力,“黄猴寨”便演变成了“皇后寨”。

热衷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人说,有航拍照片为证,皇后寨的地形就像一只飞翔的凤凰。而以皇后寨为中心延伸出来的人物,则又个个有趣有料,无论是个人成长史还是对黎水的经济发展史,都各自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值得以后再表。但都可以明了的是,无论是过去那些曾经为黎水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还是当下正在努力建设新黎水的人们,他们都是值得称赞和被铭记的。

返程中又一次来到山岭之巅那座书写着“邃美黎水”匾额的亭楼前,大家忍不住再次下车观景。视线所及之处雾霭袅袅,山川隐映其间,让人不觉产生天上人间不知所在的幻觉。

虽然云遮雾绕,但处于巍峨之巅的皇后寨却从云端之上隐隐地显露出来,山的黛青色被乳白的云雾衬托着,最高处一个冠状的山峰宛如一顶皇冠,显出不可名状的高贵之态。沿着山脉而下,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活灵活现地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美丽和威仪。

“有凤来仪”,有凤来“黎”!这些“凤”,就是那些从外地而来,把生命之光献给黎水的人;也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把毕生的热情和智慧献给家乡的人。

山川总是有灵,这片土地未来可期。


编辑:黔江编辑2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