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柱自治县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作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抓手,通过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了非遗传承市场化、经济化、特色化,让非遗真正“火起来”。
加大非遗梳理传承保护文化根脉
石柱县目前登记完成县域非遗资源项目461项;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中,持续充实完善县域三级名录体系,将县域14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名录依法保护,重新认定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为其保护单位。
同时,在抢救性记录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工作中,完成了《薅草锣鼓》《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12项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标准体系制定,编撰出版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石柱非遗白皮书》等学术研究丛书,新培养传承人200余人。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传承氛围
为抓好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石柱县发动县域单位和个人参与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将储备申报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实绩考核。目前,全县认定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80人。
在建设打造传承所点工作中,以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西沱古镇、黄水旅游度假区、传统村落中益乡坪坝村、非遗传承基地万寿古寨为重点,增设布局了盐运民俗、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老鹰茶制作技艺等传承所点13个。新布展了石柱县非遗馆,增加了土家竹铃球展览馆、《天上黄水》大剧院等非遗展示场所10个,扶持建立了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大歇镇金音石砚非遗扶贫车间等3个。
丰富活动载体增强非遗“活态”传承
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石柱县依托“上九”“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玩灯、耍龙、猜灯谜、打糍粑等民俗活动。
近年来,石柱县还成功举办了“万人摆手舞”“土家民俗展演”等10余项文化活动,打响了“土家文化旅游季”活动品牌,为广大游客献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升级推出《天上黄水》大型土家歌舞剧,将“西兰卡普”“轿夫号子”等20余项土家特色非遗项目进行实景展示,打造出了高品质的演艺作品;编撰出版了《石柱文化概览》《龙河的记忆》《千年古镇话西沱》等反映石柱非遗的文化书籍;精心创作了《桃花渡》《土家情歌》等反映石柱非遗的影视歌曲作品;常态开展《良玉大讲堂》系列讲座,围绕县域“民间文学”“习俗”“传统音乐”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开展课堂讲授,参与传承保护人数多达2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创新“互联网+”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广泛传播,让传统技艺更贴近生活,从小圈子迈进大市场。
强化保护利用助推非遗焕新发展
近年来,石柱县选取县域69项非遗项目进入全县传统工艺项目目录,择优推荐16项县域非遗项目进入全县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名单。
同时,中益乡引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夏布织造技艺”打造非遗工坊,通过研发销售非遗文创产品,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推动非遗技艺经济转化,带动当地126人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4500元。目前,该案例已在城口县、丰都县、荣昌区及广西巴马县复制推广,并示范推动县域“石柱土家刺绣”“土家倒流水豆腐干”“木兵棕编”等非遗工坊设立。
另外,依托土家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唐氏老腊排制作技艺、都巴制作技艺、酸醡肉制作技艺等22项非遗技艺,在发展预制菜产业过程中,开发完成56道土家特色美食菜品,衍生研发了72种预制菜到市场销售,平均每年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 (通讯员 谭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