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乡村振兴丨云阳:薅草锣鼓“敲”出幸福日子

“咣咣咣——”一阵阵清脆的锣鼓,打破了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午后的宁静,三位老人正随着锣鼓节奏高声欢快地说唱着,一旁不远处则是头戴草帽躬身劳作的人们。随着锣鼓节奏的递进,老人们唱得愈发热烈,劳作的人们似乎也跟上节奏,用劳作的节奏热情回应着锣鼓和说唱乐点,劳作的枯燥与乏累似乎早已抛之脑后。

这是云阳县乡村振兴档案里的一件非遗档案,它记录的正是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竹台村市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的现实场景。提到这“薅草锣鼓”,不得不说一个人,他便是竹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宗文。

陈宗文带队表演薅草锣鼓

今年49岁的陈宗文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的传承人,在清水土家族乡出生、成长,深受土家族老一辈艺人的熏陶。“薅草锣鼓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是土家族人在薅草季节一起唱的一种山歌,自编自唱,有感而发,配合锣鼓镲片的节奏,可以从清晨唱到晚上,而且歌词不会重复。”陈宗文介绍道,“大家会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既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也消除了劳作时的疲劳感。”

“小时候一听到锣鼓声,我放下饭碗就跑去看。”陈宗文笑着回忆道,“从我记事起,爷爷、父亲就会敲锣鼓,许多家庭也跟我们一样。”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相继去世,薅草锣鼓这门传统技艺徘徊在消失的边缘。

陈宗文与父辈们一起演奏薅草锣鼓场景

陈宗文为了将这种口口相传的古老艺术传承下去,从1997年开始,他走遍了清水土家族乡14个村落,挨家挨户走访老艺人,把最原始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将口传整理成册,还言传身教手把手带徒弟。陈文宗说:“我是打心底热爱这门艺术,想让后代也能欣赏到它的魅力,不想让它失传。”

重庆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云龙小学薅草锣鼓教学手册陈宗文言传身教手把手带徒弟场景,左二

除了传承人断代的问题,另一个困扰陈宗文的是薅草锣鼓当时只停留在土家族人的田间地头,重重大山阻隔了这一民间艺术向外传播的渠道,没有更多更大的展示平台。

2014年,薅草锣鼓申报了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水乡土家族人抓住机遇,以“文化兴乡、旅游强乡”为发展定位,把薅草锣鼓搬上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阳龙缸景区的舞台,成为清水土家族乡一张“靓丽的名片”。随着演出接连不断,薅草锣鼓名声越来越响,前来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3年2月,薅草锣鼓申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

2014年1月,薅草锣鼓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有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一大批村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薅草锣鼓队的队员向朝术看到每年的游客越来越多,2019年在村子里开起了农家乐,小院里摆着七八张桌子,主要做一些清水河鱼、腊猪脚等土家族特色菜肴。向朝术每天忙完农家乐的事就赶去排练,他说:“农家乐让我物质上衣食富足,薅草锣鼓让我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2022年,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农家乐达256家,各族群众从业人员341人,人均年收入突破1.8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850万元。

薅草锣鼓队队员向朝术开的农家乐全景和特色美食

薅草锣鼓“敲”出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敲”出了大伙儿的幸福日子,助力清水土家族乡昂首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编辑:罗淞琳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