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自治县大溪镇杉岭村的笔山坝,被誉为“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笔山坝距大溪集镇8公里,紧邻土家人的母亲河——酉水河。这里地势平坦,风景优美。这里既有2007年湖南与重庆两地考古专家在笔山考古现场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又有形如笔架的笔架山,还有错落于纵横阡陌中的108堡(自然形成的108座小土丘)。无论是它的美丽,还是它那厚重的文化底蕴,都为当地人所传颂。
笔架山渡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库区巫山县瞿塘峡东口南岸的大溪镇发现以该地命名的“大溪文化”遗址。这是中国大溪文化最早发现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大溪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考古学家把与大溪遗址出土遗物具有相同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
2007年,湖南与重庆两地考古专家,在酉阳大溪镇杉岭村笔山坝考古现场也发现了“大溪文化”遗址。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也是首次在酉水河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大溪神针
专家认为,在与巫山大溪遗址相距千里且有重山阻隔的渝东南酉水河上游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填补了酉水河文化序列中新石器时代的空白,丰富了酉水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内涵,把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说,约在6000多年前,一支有血缘关系的人,从“大溪文化”地区出发,逐渐繁衍迁徙到笔山坝,创造了笔山坝文化——土家族文化。
专家在笔山坝文化遗址清理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这里的大溪人不仅有加工用的石斧、炊煮用的陶釜,而且还有纺布的纺轮和木器加工的“圭”型石凿和双肩石锛。可见,当时的劳动工具已是相当齐全。其中,双肩石锛还是首次在我市发现。
考古现场出现了厚度大约为1米的横断面淤沙层。经查证,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都遭受洪水的袭击。面对肆意的洪水,没有外逃的笔山坝居民乘坐自制的“诺亚方舟”——杉木船来到了金银洞,其余的人则迁徙到了恩施、湘西、铜仁和酉阳等地。正是这次洪灾,使土家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笔山坝遗址全貌
笔架山属于笔山坝的一部分,它如古代搁笔的笔架一样,山峰笔立。此山又名轿子岩,中顶是轿子,前后似人抬,像一座4个头的官轿,前后都是一体双峰,后面因久雨倒下一峰,便成了3人抬轿。笔架山与它相邻的金架山相连,金架山高于笔架山,大于笔架山。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笔架山名扬四海而金架山名不见经传。
赶闹
距笔山坝不远处,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彭氏宗祠建筑。因为彭氏家族是当地的旺族,所以族人集资修建了彭氏宗祠。至民国初期,彭氏家族中出现了国民党要员、地方武装人士,家族势力更加强大,彭氏祠堂也得以保存。彭氏宗祠占地面积100余亩,在门的上方墙面上镶有一块石匾,上面雕有“彭氏宗祠”4个大字,虽年代久远,但至今仍清晰可见。斑驳的石门上,有门联一对,但字迹已十分模糊无法辨认。
树荫掩映的笔山坝民居
酉阳笔山坝,酉水河的明珠,一个美丽的地方,正渐渐走出深闺为人们所熟知。
(通讯员 田意献/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