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舟白街道石门社区“撂荒地”蝶变“希望田”

黔江舟白街道石门社区,距黔江城区23公里,紧邻湖北省咸丰县朝阳寺镇。因山地贫瘠,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大量田地荒芜。近年来,石门社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加快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主动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许多撂荒地现如今成了“致富田”。

曾经的撂荒地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采访组走进舟白街道石门社区,看乡村蝶变,农民致富。

土地撂荒

村民吃粮还需外购

石门社区山多平地少,勤劳的石门村民依山而居,沿着山势开垦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田地。一直以来,以种植玉米、红薯、洋芋等传统农作物为主。

传统农业产出效益低,导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外流,而土地撂荒的问题也随之困扰着村庄的发展。

“留在家乡务农收入甚微,外面机会多,青壮劳动力都选择出去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多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和种菜为主,效率低,收益也低。”石门社区副主任徐臻伟说,石门社区由于海拔较高,水资源不足,再加上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留在家的村民也只能就近选择地块较好的种植,所以吃粮需要外购的村民较多。

曾经的撂荒地

流转承包

让“沉睡”土地重焕活力

据介绍,石门社区共有耕地1325亩,但较为零散,有的耕地交通不便,有的地力贫瘠,种植作物经济效益不显著,再加上青壮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久而久之,其中860亩耕地变成了撂荒地。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多年的撂荒地,石门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经过充分走访调研后,结合本村村情,因地制宜采取“农户自耕、合作社流转承包、生产托管”等方式,在推动承包户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走访动员有条件的农户自行复耕复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把撂荒地流转给有能力耕作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经营,做到因地制宜、应种尽种。

曾经的撂荒地种上了百合

今年8月份,徐臻伟和社区干部找到在黔江种植百合的黄家维,希望他能够扩大规模,将村里更多的撂荒地资源利用起来,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地还是村民的,村里重新整理然后发包流转或交由种植大户耕作,统一种百合,每亩每年还能有400元租金收入,村民除了流转土地的费用,还可以选择在基地务工。”徐臻伟说。

“这是天大的好事啊,我们举双手赞成。”8月中旬,村里组织村民开动员会,村民积极性很高,全票通过。

9月初,石门社区100余亩撂荒地进行复耕备种。日出而起,日落而归,迎着初秋的步伐,辛勤的劳作声让这片“沉睡”多年的土地重新焕发出活力。

村民种植百合

农民参与

发家致富有希望

连日来,在石门社区6组(小地名:徐家坨)的荒地上,几十余名村民游走在田间地里,割草翻田,随着泥土在锄头下翻转,撂荒地变得平整松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片片荒地重现泥色,昔日荒山正悄然变身致富良田。

“原来土地荒在那也没用,现在有人复耕起来,同时给部分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还能得到租金,村民都乐意。”村民徐祥说。

“基地每天都有十余人务工,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人,全年仅务工工资就要40万左右。”黄家维说,在基地务工的基本都是农村闲置劳动力,包括脱贫户和残疾人。为了提高村民积极性,黄家维将务工工资每天发放。

村民在基地务工

“每天都能领到工资,非常开心。”今年74岁的徐培正家是脱贫户,儿女们都在外务工,自己和老伴在家带两个孙子,闲暇时在基地务工,还有一份收入,拿到工资的徐培正脸上乐开了花。

土地盘活后重新焕发了活力,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臻伟告诉记者,如今百合正在进行规模种植,等到明年秋天来临时,姹紫嫣红芳满村。相信村民们看到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经济田,看到了丰收,便迎来了希望。

“接下来,石门社区将继续整治撂荒地,引进更多的业主入驻石门社区,带领全社区居民致富,同时,村集体也将着力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助力乡村振兴。”徐臻伟说。


(记者 黄英 田丹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2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