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让“黄灯笼”产出“致富籽”

一个个金色的吊瓜犹如黄色的“小灯笼”,密密麻麻地长在藤蔓上,三五个工人正弯着腰身,仰着头,在基地忙着对其采摘,站在山坡的高处望去,满地是金橙橙的丰收图卷。这是近日记者在黔江区小南海镇看到的吊瓜丰收景象。吊瓜到底是何物?它又是如何成为农户的“致富瓜”呢?记者对该基地的负责人赵斌进行了采访。

赵斌(中)与工人一起采摘吊瓜

返乡人才种吊瓜

赵斌,小南海镇小南海村人,是当地的本土人才。曾经,赵斌和其他村民一样,早年外出打工,靠着一股吃苦能干不服输的闯劲儿,走南闯北,后来进入电信行业,一干就是10多年。近年来,随着黔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号召,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农人”纷纷返乡创业,赵斌也加入返乡创业的大军中。

2021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赵斌在小南海老家发展了30多亩吊瓜,成了不大不小的产业。“吊瓜在黔江是个新鲜品种,我最开始连吊瓜是什么都不知道,对这个产业更没有信心。”赵斌告诉记者,在小南海村对口帮扶单位黔江区职教中心的指导下,才开始发展吊瓜产业。

“吊瓜还真和其他的瓜不一样,这个瓜不吃瓜皮,不吃瓜瓤,管钱的是肚子里的籽籽。”赵斌介绍,吊瓜本名栝楼,为多年生草质藤本,因其形状似小西瓜,果实从藤上向下挂,故名“吊瓜”。吊瓜籽其味独特、清香,有一定的中药功效,经过加工可以作为休闲品尝、赠送亲友的时尚礼品。吊瓜适合生在南方山区,黔江的气候和海拔很适宜栽种吊瓜。

随着对吊瓜的了解越深,赵斌发展产业的信心越足。由于前期的30亩吊瓜长势良好,收益不错,赵斌很快又流转了100亩土地栽种吊瓜。

产业盘活撂荒地

在吊瓜基地的藤蔓架下,工人们分工配合,有的负责采摘,有的负责取籽。一个个金黄的吊瓜被采摘进了箩筐里面,然后被统一堆放,采摘下来的吊瓜,要经过取籽、筛选、晾晒、加工等程序才能上市。

赵斌告诉记者,以前这些土地大多都是撂荒地,如今整治出来栽种了吊瓜,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最近天气好,一天都要采摘四五百斤。”工人告诉记者,今年地里的吊瓜长势良好,大家都干劲十足,撂荒地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如今,小南海村的这片撂荒地成为了吊瓜产业的核心区域。赵斌也从一开始的农业新手变成了如今的吊瓜土专家。“我开始对种植吊瓜一窍不通,后来自己看书、看手机学习专业知识,并经常外出到吊瓜大省考察,和大户交流经验,慢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赵斌说,随着技术的提高,他对产业的前景更加看好,去年吊瓜基地丰收,还给村集体上交了6万元。

赵斌说,吊瓜对土壤要求不严,既可零星种植,又可成片种植,对成片的吊瓜地还可以进行套种,且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工、省本、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

带领村民忙致富

记者看见,一些吊瓜籽经过集中去皮、清洗、晾晒,瓜籽露出它的本色,看着颗粒饱满的果实,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基地打工,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基地工人葛永梅说,吊瓜基地每年需要很多季节工,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务工需求。

“吊瓜籽一斤要卖二三十元,附加值很高,而且吊瓜产量高,市场前景很好。”赵斌告诉记者,基地的瓜籽质量好,去年已经销往江浙沿海一带,被制作成休闲食品,销路不愁,价格处于递增阶段。今年受天气影响,预计基地今年每亩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

看到吊瓜的“钱途”,附近的村民坐不住了,也想加入吊瓜大军。赵斌说,看着吊瓜基地的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有七八位村民在咨询产业发展的路子,只要村民愿意发展,他乐意提供技术指导、帮忙销售,助力吊瓜产业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

赵斌告诉记者,他未来打算把基地扩大,争取形成研发、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把吊瓜产业打造成生态绿色产业、村里的支柱产业。

(记者 王巧西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2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