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李军深耕红薯产业梦

立秋虽至,酷暑未消。近日,记者在黔江区石会镇高峰村5组看见,一个个头戴遮阳帽的农民正在红薯基地劳作,放眼望去,红薯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个年轻人穿梭在红薯地里,和村民一起翻红薯藤、除草。这位在地里忙碌的年轻人叫李军,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在他精心的管理和谋划下又萌生了新的希望。

李军(右一)与村民一起翻红薯藤

返乡人才助发展

2019年,李军从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毕业后,在一些大城市里做过物业管理、外卖运送等工作,也曾前往新疆务工。近年来,高峰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村里会使用电脑的年轻人较为缺乏,对村务工作造成不便。李军了解到这一点,开始有了返乡工作的念头。

“母亲患了乳腺癌,家里需要有人陪伴照顾;再加上治疗需要钱,就想着回乡工作方便照顾家人,另一方面寻找发展机会。”李军说,他决定踏上回家乡发展的路。在2021年的劳动节当天,正式开始回村工作。

回到家乡,李军从基层村务工作做起。他帮助村里进行农业、人口等数据录入,也做一些材料整理,为村务工作提高了效率;他也密切联系家乡的群众,经常帮助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李军的到来使得村务工作运行效率更高,乡亲联系也更紧密了,贡献了自己作为本土人才的这一份特殊力量。

撂荒地里找路子

近年来,高峰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增多,村里的撂荒地也多了起来。闲暇时候,李军看着这一块块荒着的土地,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基层村务工作之余,他开始谋划产业发展。

李军告诉记者,他流转了60亩左右的土地,将红薯作为主要的作物。“这种红薯淀粉含量特别高,叫精品红薯,可以延长产业链加工为红薯粉,增加收入。”李军说,他的红薯是引进的高质量种子种植而成,其富含淀粉的特点更有利于深加工,即将在9月初成熟。李军说,这种红薯理想状态下可以在一季里收10吨。不仅如此,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实行轮作套种,另种植有精品南瓜等作物,每季也可收3吨多。

目前,李军通过红薯粉厂商老板的介绍,已经联系了郁山等地的厂商加工红薯粉。谈及下一步计划,李军表示想要自主加工红薯粉,在高峰村自建工厂加工生产,力争发展为集红薯育苗、种植、储存、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这样不仅能以技术实现增收,还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生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让当地的产业基础更为扎实。

深耕红薯产业梦

“高峰村气候宜人,土地也多,很适宜栽种红薯,我父母那一辈几乎都是吃着红薯长大的。”自从红薯栽种以后,李军经常深入红薯地查看情况,有的时候是查看红薯长势,有时候和村民一起劳作。如今,该红薯基地日渐成型,高峰村5组的20多位村民在基地长期务工。

“如今的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发展活力不足,村民难以走上致富之路。”李军说,发展红薯产业,目的就是希望召集更多村民参与生产,让大家都多赚一些钱,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并能有好的收入。

“我现在有空的时候就在红薯地里务工,工作也比较轻松,每天还有80元的工资,很适合我。”村民侯绍红告诉记者,她主要负责红薯地的日常管理,目前她家里有学生在读书需要用钱,这份工作为她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现在国家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也是充满希望的热土。”李军说,在解决相对贫困、有效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年轻人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他将合理利用土地,以红薯种植为基础展望发展深加工,深耕自己红薯产业梦。

(记者 王巧西 实习生 韦晓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