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返乡种植“生态李” 用绿色产业盘活一座山

七月流火,烈日当空。在通往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2组的道路旁,郁郁葱葱的李子林遍布整个山头。放眼望去,李树枝丫被满满当当的果实压得垂下了头,在阳光的照射下,个个李子青翠透亮。


返乡种植“生态李”

“这个李子闻起清香味扑鼻,吃起来脆甜可口,我们都叫他‘蜂糖脆李’。”在李子树下,向洪伟一边摘着李子,一边给记者介绍产业园的情况。

向洪伟在采摘李子

40岁的向洪伟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如今一座山的产业都起源于一次“贪吃”。

2013年,向洪伟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那时候黔江区正好在打造“脆红李之乡”,机缘巧合之下,向洪伟第一次吃到了一种叫“蜂糖脆李”的李子。

“当时觉得太好吃了,一颗一颗,根本停不下来。”向洪伟说,当时吃着李子就萌生了种李子的想法。说干就干,他流转了300余亩撂荒地,种植脆红李、蜂糖脆李和枇杷,成立重庆市羽人仙果生态农业股份合作社,有150余户村民入股。

他说,基地按照“绿色发展、生态种植”的发展理念,采取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水果质量和品质。李子喜肥,向洪伟告诉记者,基地肥料全部用自产的牛粪、羊粪,混合打碎的枝条发酵而成。通过走绿色生态循环之路 ,李子园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产业很快发展起来。


政府帮助“找出路”

种植的前两年,向洪伟并不懂技术,他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自我摸索。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他还积极自费去云南、四川等地参加培训,提高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李子产量逐年增多变好,2018年,向洪伟注册了“羽人果果”商标,并获得了脆红李绿色食品标志。产量、质量都有了,可销售却让向洪伟犯了愁。

“今年李子能丰收,除了气候好以外,还离不开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向洪伟感激地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要特别感谢沙坝镇政府的支持。2021年,沙坝镇政府就着手,帮助他在电商平台进行推广与销售。随着今年李子的丰收,蜂糖脆李产业的发展终于步入了正轨。

向洪伟(左一)与工人一起给李子分类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向洪伟说,他想搭建大棚进行种植,减少雨水对李子的影响。如今他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还远远不够。向洪伟望着已经搭建好的部分大棚说:“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把大棚搭起来,然后把基地扩大,把水果种植、动物养殖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发展起来,让更多村民能够分红增收。”


带动村民“鼓荷包”

冒着三伏天的暑气,向洪伟在果园里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兼顾采摘、批发订单的分拣、电商平台订单的分拣等。从2014年开始,合作社的成员每年每户都可以分红几万到十万不等。向洪伟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让附近的村民富了起来。

与此同时,种植基地也会召集附近的村民到基地工作,特别是采摘季节,村民每天工资70元到100多元不等。向洪伟算了算账,每年付给村民的工资有十几万元。

村民江明群在基地负责分拣工作,能在家门口有这份工作她很满意。她说:“我现在每天工资100多元,还比较轻松,如果没有这个基地,我可能还在地里干活,什么收入都没有。”

在收购站点,收购商们正在和向洪伟交谈。工人们在一旁抓紧作业,采摘下的李子,经过初选、二选等多道程序后,被一辆辆皮卡车运出了山外。看着果子行销,向洪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发展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这是向洪伟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坚守的信条,紧靠绿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产业,西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稳,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增强。如今,山高路平,硕果累累,技术有保障,售卖有兜底,荒地变财富。

(记者 王巧西 实习生 滕云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