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五天四夜到黔江

◆三木

1982年7月28日,对于其他人而言,或许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却极为特殊,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仍刻骨铭心。当年我从涪陵农校毕业,与10多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黔江县农业局工作,这趟旅程,我走了五天四夜。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父母对我到几百公里外的黔江工作,十分担心。“黔江只有公路,公路也很少,出门多是走路”“高山大盖多,危险也多”……离家时,母亲一再叮嘱我:“要小心,要注意安全,不能去的地方就不要去,千万莫要逞强!”我笑着说:“您莫担心多了,我各人晓得。我坐车晕车,走路还好些!”话虽这样说,心里却没有底,只得忐忑地离开了父母。

7月25日,从老家乘班车到丰都县城。7月26日,从丰都县城乘川陵客船抵达涪陵,夜宿乌江边。7月27日凌晨2:00从涪陵乌江码头起航,沿江而上,过武隆,下午5:00到达彭水,夜宿隔车站不远的鸿运旅社。

7月28日早上7:00乘车准备前往黔江。车站的同志说,正常情况,下午2:00左右能到达。在彭水车站,因为人多,车站临时加了一班车。我们10多个同学,分别坐在两辆车上。我们这辆车,有4名同学。

车在雨中出发,喘着粗气,沿着盘山公路急促而上。越过绿荫轩,上半山腰,向东北疾驰。几弯几拐,我有些晕车了,只好赶紧闭上眼睛,头抵在前边靠背上,强压着胃,进入静默状态,尽量避免呕吐。

“羊头铺到了,要下车的旅客,请尽快下车;上车的旅客,有序上车!” “车到清平了……”“车到保家了……”乘务员不时提醒着上下车的旅客。车外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偶尔看一眼车外,大山在濛濛的雨雾中,急速地向后退去。头又晕起来了,赶快闭眼假寐。

“郁山到了,大家下车吃饭!”司机将车停在一棵很大很茂盛的黄葛树下。每个人打着伞,在就近的馆子吃饭。雨下个不停,还不时伴随着“轰隆——轰隆——”的雷声。 “雨越下越大,大家搞快点,吃完了赶快上车!”我们刚吃完,司机就催促起来。原来听彭水的同学说,郁山是个古镇,几个同学还想饭后去逛一下,但只好收起脚步,又上车了。

班车冒雨向前,经过郁山大桥时,只听有人喊道:“桥上淹水了!”班车“哗啦啦” 冲过大桥,喘着粗气,向山上急急爬去。不知拐过多少个拐、绕了多少个弯,班车终于上了一段平路,向东疾驶。“拐了,拐了,垮岩了!”车里有人急促地喊道,车也随之停下。慢慢的,我从晕车中缓过神来,只见车停在弧形半坡中,下边坡度很陡,不知沟有多深,上边看不到山顶,周围没有一户人家。车左前方,约两三米高的公路堡坎,已垮下了一大堆土石,阻断了公路。

天上的雨密密麻麻地下,不时有泥土石块往下掉。司机对旅客们说:“雨大,大家暂时不要下车!”随即与乘务员商量,找附近的人把公路上的泥石掏开。司机穿上雨衣,冒雨出去找人。车里旅客议论起来,乘务员急忙安慰大家:“这里是黔江的西泡,离公社驻地还有十多里。师傅比较熟悉,他一定会找到人来帮忙的。”“请每个人一定要注意安全!”

下午2点多,司机带着五六个汉子到来,立即动手清理泥土。掏的少,掉得多。干了一阵,他们无奈地表示,现有力量和工具无法掏开。一个汉子说:“黔江城今天发大洪水了,前面那辆班车也被堵在石会了!”他建议司机将车调头,开到老鹰岩,那里有个养猪场,还有十几户人家,可以让一车人过夜。

司机征得大家同意后,就开往老鹰岩。到达时已是下午5点多,雨还在不停地下。养猪场的同志和农户,热情地接纳了我们,大家分别住进各农家,待明天再行动。

7月29日早上7:00左右,司机向大家介绍了城里严重的洪灾情况,估计要十天半月公路才能修通,所以只有步行到黔江城了。他要求每个人清好东西,重的放在车上锁好,有人负责照管,等公路通后一起运回黔江城;轻的、贵重的物品就自己带走。他特别安排“熟悉情况的黔江本地人,尽量与外面来的旅客配组,一起回城!”我们4个同学,加上家住马市角、在彭水教书的何老师一组。何老师中等身材、40岁左右,面容和蔼可亲,十分健谈。

7:30许,雨仍然下个不停。我们撑着雨伞,结伴向黔城走。到达西泡街上时,已过8:00。何老师问我们歇会不?大家都想快点到,不愿停下,继续赶路。为了减少路程和时间,何老师在小路能通行的情况下,带领我们走小路,不绕公路。小路、公路交叉行进,不时看到溪沟的大水,轰隆轰隆向下流去;不时发现田边、路坎,这里垮一段,那里塌一截。为了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他边走边介绍起黔江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来。

10:30左右,来到工农羽人山下。他介绍起羽人山的传说和武陵山的故事。看到云雾中的羽人山、武陵山,感觉十分神秘,我们的脑海也是云里雾里的。雨小了一些。在农家的旁边,发现有独立的土墙房,三四米见方的柱体型,高约两三米。我们好奇地问:“那是碉堡吗?”他解释道:“那是烤房,烤烟的。”我们在书本上学过烤烟栽培技术,可是还未见过真正的烤房。

越往山下走,公路损坏就越严重。在沿河路段,公路被毁得东一截西一段。到达石会街上时,已是中午12点过。虽然公路、街上到处是泥浆,但供销社面前的坝子已经打扫出来,看得到白灰色的坝子。我们在坝子里面的馆子,每人吃了一碗抄手,解了饥渴,又向东北方向的梅子关出发。

何老师介绍,梅子关在石会与册山之间,分大梅子关、梅子关、小梅子关。“今天我们要翻越的是小梅子关。”他边走边念起民谣来:“三十六道拐,七十二道弯。行遍天下路,难过梅子关。”他说,小梅子关川湘公路是四川出川往东南方向的必经之地。公路弯多又急,公路外侧是悬崖峭壁。路道有些地方只能过一辆大货车,两车相错要选择较宽的地方。路面,是就地取风化页岩碎石铺的,晴天还好,遇到雨季特别是寒冬季节,路面十分打滑,上山下山都困难。许多外地车到了梅子关,司机不敢开,只能请当地师傅把车轮胎挂上铁链开过去。

说话之间,我们来到沟底。雨基本停了,山坡被雾笼罩,看不清山有多高、有多宽。越往山上爬,路越来越陡越滑,人几乎贴在了坡壁,手脚并用往上登攀。一路上,有弯的坡壁处,瀑布直泻而下,打在乱石上,似雪花飞溅!因雨水等自然因素长期切割,山上形成了秀气的小山峰,有的像盆,有的像钵,一些不知名的小树长在其中,犹如一个个盆景。回头下望,雾在沟底缓缓波动,小路好像把公路截成了很多节,挂在坡壁上。

翻上梅子关,偏西的阳光,把青山照得更加翠绿,山下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收眼底。一股清风吹来,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下午3:00多,我们来到册山河边,恰逢县农工部领导等人在检查灾情。何老师向领导介绍了我们的情况。他亲切地说:“你们一路辛苦了!到黔江城后,能过河才过河。如果过不了河,你们就顺公路走到林业局找杜中林局长安排食宿,就说是袁立正说的。”领导的话,使我们非常感动!告别领导,我们继续赶路,心情越来越好,脚步也越来越轻松。虽然沿途灾情比石会那边还要严重,公路被洪水冲得乱七八糟的,沿河两岸几乎看不到多少好的田坎,但是我们看到不少群众已在清理被洪水冲毁的庄稼地,开展抗灾自救。这给我们增添了不少力量!

下午5:00多,我们来到黔江河南岸,从魏家塘渡河。街上基本看不到泥浆,但从两旁的建筑物上,能看到两米多高的洪水位。到农业局报到后,办公室领导把我们安排到旁边农场招待所住宿,并通知第二天投入到烟厂的抗灾救灾中去。

7月30日,我们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抗灾工作中。从此,开始了我在黔江四十年的工作生涯。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今天,老鹰岩养猪场,已成为高科技养猪场;黔江烟厂已从昔日的土坯、手工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黔江城河堤,改造为高大、坚固、美丽的河滨走廊;交通设施有公路、高速路、铁路、机场,高铁也即将建成,出行工具有汽车、火车、飞机,几小时就能赶赴全国各地。

我用“五天四夜到黔江”的回忆,感受黔江的发展变化,为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进步而自豪!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