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濯水镇属于革命老区,1934年5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当地群众支援下,经黄泥坨渡口抢渡阿蓬江,奔袭彭水县城,红军渡因此得名。近日,濯水镇党员干部、民兵指战员代表来到这里,集中学习红军转战渝东南的光辉历程,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如图)。
“通过重温党史,更加深刻了解了濯水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故事,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濯水镇党委宣传委员田轶中说,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会不断丰富载体,让红色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光彩,从红色资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走深走实。
濯水镇是一片红色热土。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新时期,濯水镇立足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禀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如今的濯水镇,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为黔江区蚕桑大镇,濯水镇建成优质桑园8000多亩,蚕茧产量位列全区前茅。这段时间,正是夏蚕共育期,通过科技助力,当地正加快推动智能化小蚕共育、中蚕房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让传统的种桑养蚕向着“集约化、规模化”迈进。
记者了解到,在春蚕产茧量增加、市场行情稳定、政策扶持有力等积极因素推动下,濯水夏季全镇订种1240张,力争产茧1116担,产值268万元,带动263户群众通过栽桑养蚕,持续稳定增收。濯水镇双龙村蚕农蔡正波说,今年春他养了26张蚕,卖了24担茧,收入有5万多元,夏蚕也订了26张蚕种。
建设美丽乡村,濯水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广烟粮轮作、桑粮间作、稻鱼共作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烤烟、蚕桑、畜禽、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向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同时立足“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全新定位,濯水镇深入挖掘“天理良心”诚信文化,不断丰富古镇文化内涵,助力“文旅美城”建设,推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濯水镇政府镇长曾祥波告诉记者,濯水将持续推进生态大镇、旅游强镇、产业重镇、文化名镇建设,依托濯水国家5A级景区,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深入推动产、镇、景有机融合,促进濯水全域旅游发展。同时,巩固发展蚕桑、烤烟、畜禽等骨干产业,保障粮食安全,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红色热土展新颜,踔厉笃行赶考路。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濯水镇正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濯水镇党委书记张项说,将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党史中不断汲取奋进力量。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打造黔江城市功能服务重点镇、全域旅游发展示范镇、文旅融合先行镇、绿色生态魅力镇,奋力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乡村振兴示范镇。
(记者 徐朝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