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文苑】穿越时空来看您

◆阿蓬英子

有人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与涪陵816核工程的心灵之约,是二十多年前就有的。今年五一小长假,才得以践约成行:重庆忠县布泽学校伏羲班亲子徒步四天,行程108公里,第五天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我跟随伏羲班的师生家长,穿越时空与您赴约相见。

心慕神往核工程

第一次听说涪陵816核工程,是在1999年大学毕业前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致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名中国记者不幸罹难。全国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我们学校也一样。学校负责毕业实习指导的朱老师,在一次课堂上讲他曾专门去参观816工程的感受。彼时,该工程已停建十五年,企业已经军转民,可是尚处于保密状态,不接待游客参观,只有特批人员才能参访。

朱老师说,只有综合国力强盛了,人民才有安全和自由。以后816工程会正式解密,大家一定要找机会去参观一下。学习三线建设者为国为民、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精神,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大山深处,参与国家大战略工程建设;由于国家战略调整,中央一声令下:工程停建,企业军转民。他们又是如何顾全大局,开始第二次创业,成功实现自我突围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机遇、挑战和挫折。我们要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所在,更要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战略、社会需要中去,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网络资料显示: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工程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2010年4月底,816工程的一部分区域以旅游产品的方式正式对外开放。

曾经多次想过,什么时候能去816工程参访呢?这不仅仅是为了朱老师的嘱托,更是为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移步换景探核宫

816工程景区,上午8点半开门。为了赶在景区开门后第一批进入参观,我们早上7点就起床收拾、准备早餐,乘车前往离宾馆5公里外的816工程景区。

来到景区,我们一起观看朗读了景区门口的标语: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研学队伍在景区门口,拉着校旗和横幅合影留念,呼着“传承三线精神,争做红色传人”的口号录制短视频。在学校家长群、五一亲子徒步研学群和微信朋友圈里,大家纷纷为816工程打卡,向三线工程建设者们致敬!

我们集体乘坐观光车,大约5分钟就下车跟随导游,在地下洞体工程内参观。人太多了,听不大清楚,我们就认真观看旁边的标语和说明介绍。老师和家长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相关内容。

我们首先来到9号引水洞,洞长3公里,输水管道长2862.2米,直径3.5米,储水量为2.7万立方米。采用八台源江48-15型水泵从乌江直接取水,提水高度达60米,主要用于冷却用水,供给反应堆三回路使用。洞内光线黯淡,靠新安装的红绿蓝彩色灯带照明,只好摸索着前进。洞体约有四五层楼高,行走在其中,想象当年工人们全靠人工和少量机械作业,挖掘出如此宏大的洞体工程,是多么不容易。

紧接着,我们来到105号堆工热工回路厂房区、26号支洞、101工号洞室等。101工号洞室是816工程的最大洞室,也是主反应堆所在地,按工艺流程上下共有12层。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区域是3楼反应堆锅底、7楼仪表房、8楼反应堆大厅、9楼中央控制房。这些区域,我们都一一地进行了实地参观。101工号是第一座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设成功的,以天然铀为燃料的反应堆,其核心区域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一旦建成,还将是全国第一座利用余热发电的核电厂。

来到《千古丰碑八一六》主题展览厅,光线突然变亮。一篇《中华816地下核宫赋》,吸引着游客驻足朗读:

威风凛凛,气度煌煌。惊心动魄,盖世无双。气贯长虹,挽民族之危难;神昭至勇,示仇寇以雄强。浩浩忠魂,凿开幽幽核洞;巍巍神盾,声闻渺渺遐荒。斯乃中华复兴之基石,国家安定之剑芒。核何神哉,九万里江山增其辉媚;洞何奇也,五千年国运臻至鼎昌。

远望焉青葱之山岭,近探焉恢奇之核宫。深藏若虚,诧洞口之隐蔽;悚骇似幻,惊山体之中空。幽邃无端,叹工程之宏伟;迷离如梦,似天地之鸿蒙。洞中有楼,楼与洞兮相接;楼中有洞,洞与楼兮相融。洞中有宫,宫与洞兮合一;宫中有洞,洞与宫兮互通。大宫挽小宫,依毗连之街衢;主洞套支洞,宛如绞合之虬龙。噫!赫赫兮世界奇观,巧夺天工之伟力;昂昂乎人间伟构,尽显中华之尊荣。

兄弟阋墙,北疆云诡;中美交恶,南海波惊。祁连苍茫,难寻隐身之壤;乌江幽曲,复有衔山之凭。遂乃铁路改道,白涛消声,大军入驻,工程匿名。血肉之躯,誓与顽石拼坚硬;精卫之志,每同日月共晨昏。鸣炮隆隆,天地动兮;开山登登,隧道通矣;凿石磊磊,洞窟成矣;电光荧荧,地宫现矣。尤可叹者,挥手之间,汇聚八方英彦;转瞬之际,集结六万军民。尤可敬者,汗飞如雨于地心,无愧勇士;血流染襟于幽窟,真乃铁军!

中华军工核洞,寰球景观一绝。其核也,神奇、神秘、神圣;其洞也,震惊、震撼、震慑。雄哉地下长城,为大三峡增彩;美哉世界遗产,与兵马俑同列。探奇者为之浩叹,游观者为之击节。歌曰:

煌煌核洞,茫茫剑光。

扬国之威,固国之疆。

武陵苍茫,涪水泱泱。

英风惊世,肝胆清芳。

展览中,勾勒出了816工程大事记,展出了816工程建设时代背景、定点选址、工程建设等各时期的实景图片。此展陈默默地向所有参与816地下核工程建设的老前辈们致敬,向所有三线建设人致敬,向这段历史致敬!

103号堆工排风中心,建筑面积3002.93平方米,顶部接高度为地表151.79米、直径为4米的排风塔。这个排风塔,就是外面很远就能看到的“大烟囱”。816工程尚处保密状态时,周围群众只知道:山里有个军工厂,山上有个“大烟囱”,工厂生产什么,有多少工人,洞内有多大等等,均无从知晓。

洞体内墙壁上的大字标语,很有时代特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愚公移山,人定胜天;要准备打仗;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导游说,要学习三线精神,先得把这些标语读一遍,感受一下三线建设者们,当年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三线精神励后人

在出洞返程的路上,有816工程系列实物展示:有当年使用的劳动工具和生产生活用品,还有相关文件、书籍、证件、荣誉证书、照片等等,还包括一张证明材料。当年万县一工人的家属前来探亲,证明材料上都只能使用“重庆塑料总厂”的信签纸和公章,万万不能对外表明单位的核工程性质。816工程所在地“白涛”的地名,也从地图上悄悄消失了。

在816工程附近有座烈士陵园,参与建设的部队有76位战士长眠于此。他们都是青春年少的小伙子。牺牲时大多数还不到20岁!

三线精神的内涵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前几天的徒步和今天的参观,我们虽是走马观花,但也甚为震撼。往后余生,这些精神将激励我们克服一个个困难,为国为民为家努力学习工作。

走出洞体,乘车奔赴816小镇。这是当年三线建设者们的工作生活区域,这里除了有工厂区、会议室、住宿区,还有幼儿园、学习室等设施。为了旅游开发,816小镇定位为:弘扬家国情怀、实践乡村振兴、共创美好生活。在展览区内分ABC三个展馆,分别从党史教育、发展历程和文创产品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出。

在展览区内星光书院,有丰富的图书,有优雅的读书环境,却没有寻找到一本专门书写816工程的图书。回家继续网搜,也只找到了记录其他地方三线建设的书籍。

在这次徒步研学中,我们体验到“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的艰辛,感受上世纪缺吃少穿仍然勒紧裤腰搞建设的艰苦创业精神;在参观中感受三线建设者们“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团队行动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新中国核工业建设从无到有,完全自主勇于创新研究,打破国际封锁,成功实现自我突围。这些精神,都潜移默化地激励着青少年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心心念念二十几年,穿越时空来看您。三线精神根植心中,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相信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强大!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