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踏访马武古镇,品味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风情。1980年秋天去彭水县城读书,路过马武坝时,老街风貌犹存。1987年冬,随县“十三大”宣传团,进驻马武坝,在此工作一个多月,当时沿河老街青石板、木板房、吊脚楼保护完整,人们仍然在青石板老街赶集。一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老街,顺着马武河延伸,依山临水而建的排排吊脚楼,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展现一幅神奇的画廊。我这次走进马武,虽逢赶集,但已沧桑巨变,再也找不到老街古老沧桑的味道……
马武古镇,又名马武坝场,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与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是由川入鄂巴盐古道的咽喉要道,是进入彭水、黔江等地的必经险关。
马武古镇一角
老街记忆
马武坝场,原名麝香溪,因原始森林中獐子较多,产麝香而得名。元代中叶置场,清乾隆27年设巡检司,明清时期,每年在此举办赛马比武大赛,清末改名马武坝场,1935年建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复乡建制,2001年7月设镇,历为区公所、乡、公社、镇治所,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羊子岩、清明山、来佛山、鹰嘴岩、万岩等自然风光迷人,群峰环列、秀峦叠翠,清幽幽的马武河,穿街场而过,与湖北利川文斗隔河相望,一河连两省,滋润着沿河两岸的土家儿女,山谷间梯田层层,农舍依稀,吊脚楼上火红的红辣椒,跳动着团团火焰,点燃了土家人的火红日子,成串成坨的金黄色的玉米棒,悬挂着农人的丰收喜悦,呈现一幅盛世丰乐图。一河两岸一家亲,两边的土家人,同饮一河水,同样的风情,同样的饮食,同样的风俗,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农忙时节,相互帮助,站在河对岸,一声吆喝,一声呼唤,全村人倾巢出动,用的是一套桌凳,请的同样的师傅张罗。小孩子读书是同一个学校,一衣带水,亲如一家。
据清光绪十九年《石柱直隶厅志》载,清代沿马武河建有巡检司官署,上场口和下场口河上,各建有一座风雨廊桥,上场口还建有一座铁索桥。一条青石板街道顺河而建,呈南北走向。从上场口到下场口分别建有恒侯宫、文昌宫、万寿宫、禹王宫、武庙、来佛寺,河对岸清明山下还建有报恩寺。庙宇楼台依崖而建,蔚为壮观。
据一直在马武坝老场镇居住的秦中海介绍,他亲历马武坝老街的变化,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约500多米的老街顺河而建,大块青石板铺设的街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沿河而建的吊脚楼民居,青瓦房,伸出的廊檐为两旁的街道遮风避雨,无论什么天气,都可在过街廊檐下赶场。从上场口到下场口,遍布老街的米行、酒坊、油榨坊、布庄、客栈等商号达80多家,每逢三、六、九赶场天,卖油炸汤圆、泡粑、都粑、酸酢鱼、糍粑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加之地处前往彭水、黔江等地的交通要冲,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20世纪50年代,上、下场口各建的一座风雨廊桥,古风犹存。1972年修建石柱至彭水公路,拆除修建公路桥梁,而青石板老街、青瓦房、吊脚楼,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改建成水泥街道,现仅存10多米老街。
据当地老人介绍,由于马武老场地处三县交界之地,每逢3、6、9赶场日,非常热闹,饭店、酒店、小吃店、布面店、杂货店、烟花火炮铺和铁匠铺,生意火爆,来自黄鹤,湖北利川黄土、二台坪,重庆黔江清明山、丰都箱子石等地的客商,三教九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马武镇来佛村柿子组谭家堡吊脚楼
马武老场古建筑很多,尤其庙宇最多。离下场口牌坊约50米处,是一座高大壮观的关公庙,当地人称为关公庙,大门上方有“关公庙”三个金色大字,金光闪闪。窗格上雕刻有花纹图案,十分美观。紧靠关公庙的后殿是禹王宫,即镇政府原办公楼。
马武“三宝”
马武的白酒、豆腐鱼、桐油是古镇的“三宝”,桐油由力夫运往丰都县高家镇,通过长江黄金水道销往全国各地,“川盐销楚”运盐的“背脚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炒热了马武坝。
土灶手工作坊煮的马武白酒,用高粱、玉米等原材料酿造,纯手工操作,酒香醇正,入口留香,绵扎悠久,不上头、不剐喉,仅马武老场煮白酒的酒坊就达10多家,土灶酒远销彭水、黔江、石柱、利川等地,是城乡争相传颂的地方品牌,成为马武“三宝”之一。
过往客人,总喜欢在马武坝品尝“豆腐鱼”才愉快地离去。在旅途中,只要一提起马武坝的“豆腐鱼”,准会把人的食欲给提上来,逗得喉咙痒痒的,总想一吃而快!
金秋时节,我再次到马武坝,领略到了豆腐鱼的风采。车穿行在奇险的马武羊子岩盘旋的公路上,如同在云中飞奔。险峻灵秀的羊子岩、鹰嘴岩自然风光,给人带来无穷遐想和惊骇。车到马武坝,整洁宽阔的街容和那高低起伏的商品房透出时代气息,几十年前的萧条景象早已被这货棚林立的繁华场镇所代替。清清马武河畔的餐馆,飘逸出的阵阵豆腐鱼清香,立刻把我的食欲给勾住!顿时驱散了旅途的疲劳。刚落座,好客的土家人就端来一盆香扑扑的豆腐鱼。还没动筷,口水直往肚里咽!
据介绍豆腐鱼制作考究,风味独特,鲜嫩可口,余味悠长,具有豆腐嫩而不碎,水煮而不散,鱼汤清而不浊的特点。嫩得摇摇晃晃的豆腐筷穿不散,鲜得满堂飘香的鱼汤,鲜而不腻,令人吃而想吃,百吃不厌。香、嫩、鲜的豆腐鱼越煮,豆腐越嫩,汤鲜豆腐嫩,鱼香袭人,喝上几口清香扑鼻的鱼汤,人感到格外舒畅。
马武镇老场 一角
据同桌吃饭的老张介绍,马武豆腐鱼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饭后,我问了问主人,豆腐鱼的制作方法,那秀灵灵的土家妹子告诉我,住在场镇上的土家人,人人会做,但要把握鱼煮不散,豆腐不烂的火候,却是整个烹饪工序中最灵巧的工艺!制作鲜嫩嫩的豆腐鱼,要准备马武河中的鲜鱼,石磨河水豆腐,配上生姜米、辣椒、花椒、葱头、大蒜、菜油等佐料。先用菜油把鲜鱼炸炒一分钟,然后倒入豆腐片混炒约二分钟,渗入山泉水,待把鲜鱼煮熟,放上佐料,起锅即成土家名吃“豆腐鱼”。
整个石柱土家山寨,只有马武坝的豆腐鱼,清香可口耐人寻味。因为马武河是一条没有污染的绿色河,鱼儿在这条清清的河里自由自在地生长,用山泉水制作的石磨豆腐,鲜嫩耐煮。
关于马武豆腐鱼的起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马武坝自古以来是川鄂交通咽喉和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元太子拖雷曾率兵与宋军大战于此,结果落荒而逃,今存“擂鼓台”遗址。当地土家人为犒劳旗开得胜的宋军保境安民功劳,从马武河打捞许多鲜鱼,用豆腐煮了几十锅“豆腐鱼”慰劳官兵,清香扑鼻的特色宴让将士们大饱眼福,随军一位士兵将此工艺带到军中,但无论如何做不出马武豆腐鱼鲜美的味道,于是这位士兵偷偷跑到马武坝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一代代把此工艺传下来。清乾隆年间在此设巡检司。这里地势险要,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川黔湘鄂交界飞地犬角交错,比邻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是连接这些少数民族县的交通枢纽,商贸繁荣,市场活跃。石柱到黔江的公路从马武坝场穿过,过往客人,摩肩接踵,常到这里领略土家“豆腐鱼”的风采,为匆匆的旅途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快乐和情趣。
马武镇白果坝院子
马武镇是红色革命老区,民国年间,爆发的川鄂“神兵”农民起义,川鄂边游击队,游击活动于此,民国时期,石柱地下党外围组织,还在老场背后的来佛山,成立了马武坝“爱国社”。解放初期,解放军剿匪,这里成为主战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远去的硝烟,烽火岁月飘进历史深处。
如今,S302省道穿境而过,已建成的梁黔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为马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更加繁荣,农民勤劳致富了,新建了一幢幢高楼,巴渝新居取代了吊脚楼,青石板老街也就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回忆……
(通讯员 黄玉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