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塔“承载”一方文脉

矗立在山间的古塔,既是一处风景线,也是一个地方的人文标志。古塔通常有三种:文昌塔、观光塔和高僧圆寂的墓塔,它对于研究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现在黔江区境内保存下来的古塔,所在位置在风景秀丽的武陵仙山和城市峡谷等境内,这些古塔,已成为黔江人文地标的象征,佐证了以前黔江地方风水文化及宗教文化的繁荣状况,将为黔江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的源泉。

法隆寺塔墓群

文峰塔:地方人文地标的象征

文峰塔,也称文昌塔或风水塔,兴起于明朝初期,几乎每个县城以至乡镇都建有,主要用于叠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当地把它视为可以“兴地脉” “焕人文”的兴旺之塔。

解放前,当地一些首富,为了家族多出文人,选址把风水塔建在高挺的山峰上,似一支笔插入云霄,视为立文笔。

黔江文峰塔,也称风水塔,位于黔江城市峡谷景区酉阳山北麓的一座孤峰之上,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黔江宁氏族人所建,占地约20平方米,为石结构楼阁式六边形塔,塔高五层一塔刹,高约16米,底部宽约2米。至今170多年,依然屹立在山顶,它承载着古代较多关于风水、建筑等方面的文化信息。2002年,被列为黔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峡谷南面的酉阳山是公山,北面的插旗山是母山,传说这两座山每在夜半时分便合拢在一起,阻断了黔江河,若遇洪水季节,水流不通便淹没黔江城,造成水患。为了防止两山合拢造成对城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危,作为当时黔江首富的宁氏祖先,便出资在酉阳山北麓孤峰上建塔镇压,从此两山再也没有合拢,城区再无水患。

黔江文峰塔近景

当地还有一种说法:以前用于补全风水、镇压妖邪、保全文运,通过建塔来保全和延续一个地区的科举考试,保佑后代人才辈出、文运亨通。

近观文峰塔,四周悬崖峭壁,塔身石头重达上吨,五层六边翘檐,很难想象,当年工匠是怎么修建成的,屹立近200年毫无倾斜,其建筑风格艺术、民族文化风情,都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如今,文峰塔所在山峰,植被完好,风景秀美,上面可观黔江城市景色和日出日落,修缮之后的文峰塔,每在周末和节假日,便成为黔江市民休闲登山观光的好去处。

境内塔墓群:佛教文化兴盛的佐证

黔江境内,保留较多的是佛塔,也称“塔墓”,均建在境内以前的寺庙附近,主要为高僧圆寂后修建的墓碑。

经黔江区文物工作者考古发现,现黔江保存完好的塔墓有武陵山塔墓、斜岩寺塔墓、法隆寺塔墓、马鞍山塔墓。这些塔墓均建于清代,印证当时佛教文化在黔江的兴盛。

据《黔江县志》记载:晚清大臣张之洞,当时曾到黔江武陵山(后改为武陵仙山)参过禅、拜过佛,说明当时黔江武陵山已在全国有了名气,并与佛教圣地贵州梵净山齐名。

文峰塔远景

从保存下来的四处塔墓群,可见清代黔江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与相关文献记载印证清代黔江佛教的兴盛和繁荣。当时的武陵山有八大寺庙,它们是香山寺、真武观、斜岩寺、方广寺、黑虎寺、天子殿、天灯寺、凌云寺。其中,天子殿和真武观为道教之所,里面供奉有大量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后来则完全成为了佛教活动场所。所以,后来在这些寺庙周围,就出现了塔墓。

据资料显示:塔墓又称舍利塔,被佛教界称为佛塔。塔墓的高低、大小和层数,是根据僧人在佛学上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

黔江区出现的这些塔墓群,印证了黔江曾是佛教文化较为兴盛之地。尤其是斜岩寺、法隆寺塔墓群,是目前黔江区发现规模较大的塔墓群,这对于研究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提供详实的宝贵依据,对黔江民族旅游文化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