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部大山深处的金铃乡,是个“脚跨两省,鸡鸣五乡”的边远袖珍乡,为全县著名的高寒山区。金铃乡银杏村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乡人口仅3000余人,分散居住在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里。
响水村老窖坪山寨全景
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有神奇的獐子岩、油罐沟等自然景观,还有星罗棋布的土家山寨和层层叠叠的梯田坡地。从高处观看,这里犹如静卧在七曜山云海中的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疑似到了仙境。
金铃坝原名金银坝,与湖北省利川市毗邻。近日,笔者有幸陪同市上“传统民居保护课题组”的专家,前往该地开展田野调查,终于走进这散发着岁月陈香的画卷里……
百年村寨有遗风
生成于侏罗纪时代的大断层——獐子岩,位于金铃乡响水村境内的七曜山东坡,刀削斧劈般的绝壁既宽大又高直,盘山公路犹如悬挂在绝壁上的彩带。云雾漂浮在悬崖下部,让人不知其有多高。站在山垭口举目俯瞰,山峰如无数小馒头排布在脚下,随着奔腾的云海,一层层推向远方,与天际相接。百回千转的盘山公路,像起舞的银蛇缠绕在山腰,在云海里时隐时现。微风迎面扑来,浸透心脾,让人顿感清爽。
坐落在半山腰的响水村老窖坪百年古寨,整个山寨全是木质结构的青瓦房,层层叠叠的民居隐藏在绿树丛中。走进古寨,见静悄悄的院落里,家家户户房门紧锁。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春联、门神、福字等,透露着节日的喜庆。悬挂在吊脚楼上火红的辣椒串、金黄的玉米棒、花花绿绿的衣物仿佛在告诉我们,还有人在此居住,守望着这座传统村落。这里的建筑,全为一楼一底的木质结构穿斗瓦房,部分为依山取势的吊脚楼。不少民居内,还有雕花门窗、石墩,遗存着农耕文明时代的印迹。房檐下,家家户户都安置有木蜂桶,引野蜜蜂来此筑巢酿蜜。
据民俗专家刘建平介绍,在响水村老窖坪半山坡,有一棵能预测天气变化的枫杨树,人称“气象树”。此树高达60余米,胸径达3米多。大树下部分为空心,可容纳10多人,站在树心仰望能看见碗口大的“天空”,当地人称之为“通天树”。“晴天树孔飘仙气,不出两天要下雨;雨天树孔眨天眼,揭下蓑衣挂斗笠。”这是当地人总结的“气象树”晴雨变化的顺口溜。
山谷下,一片色调统一的青瓦木房映入眼帘。同行的乡党委宣传委员毛峰介绍,这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银杏村。走进山寨院子,见村口矗立着几株遮天蔽日的银杏古树,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人在树下犹如有巨伞庇护。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三合院、四合院一座挨着一座,静静地卧在山谷。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一排大红灯笼,给富有沧桑感的建筑增添了几笔暖色。在鳞次栉比的民居之间,还有一块铺满石板的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为偏远乡村所少有。
在老院子山寨,一位姓余的老大爷告诉笔者,他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的,已在古寨生活了六代人,见证着古寨的兴衰。毛峰介绍,村寨主体建筑群的建设时间可追溯到“湖广填四川”时期。2014年以来,该村在县民宗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对28栋共2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进行了加固修复。
银杏村民居
银杏村因村里遍布天然银杏树而得名,有上百年历史的银杏古树就有100多棵,其中最大的一棵冠围达16.5米,被称为“银杏王”。青山绿水交融,田园村落散布,古树名木掩映,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深藏在大山里,漂浮在云海间,呈现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土家人待客实诚
笔者一行随后还考察了银杏村的火烧岩、中坝、田坪等传统民居,还查看了獐子岩山下的响水村新店子等土家山寨,一睹了多座传统村落的神韵。
这里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村民热情好客、厚道朴实。一走进院落,便有憨厚的问候传来:“您请屋里坐。”山民满脸堆笑地迎客进屋,然后端来长板凳,用毛巾擦了擦板凳上的灰尘,招呼客人坐下。女主人动作麻利地用土鸡蛋、阴米煮来热气腾腾的“阴米茶”,双手捧着递上来:“请喝开水”。
土家人把“阴米茶”、“荷包蛋”、面条等自己制作的小吃,统称为“开水”。按土家风俗,给客人煮“荷包蛋”,只能是单数一三五个,最忌讳煮两个,据说那是指男人的“睾丸”,是对客人不尊敬。村民还把最干净的床铺让给客人,就连刚结婚的“婚床 ”也毫不吝啬地让给客人住——土家人淳朴善良的品质从这些细节得以体现。
客人到家,必推河水豆花,煮腊肉款待,这是土家人高规格的待客风俗。用竹海里生长的鲜竹笋炖的腊肉,白里透红,清香扑鼻。用山泉水和石磨磨出的河水豆花,洁白如雪,细嫩绵扎;还有野生的厥苔、笋干,新鲜的土豆、四季豆……
银杏村老院子古树
红军故事代代传
金铃坝还是革命老区,为当年川鄂边游击队的主要根据地,留有贺龙红军金铃坝改编“神兵”的佳话,涌现出了傅忠海、朱清武等红军将领。
民国时期,金铃坝曾经活跃着一支声名远扬的朱清武领导的农民武装——“神兵”。朱清武,1875年出生在金铃坝一个农民家庭。在利川小河人称“李大菩萨”李宽文 “神兵”队伍影响下,1930年冬,朱清武在金铃坝白岩寺(洞)组建“神兵”队,提出“抗捐、灭税、打官兵”的主张,竖起了龙凤旗。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响应,“神兵”队在金铃坝很快聚集了200多人。
1934年1月3日,贺龙在利川指派红七师21团书记长傅忠海到金铃坝收编“神兵”。通过艰苦的努力,收编工作终于获得成功。1934年2月18日,金铃坝锣鼓喧天,川鄂边境的土溪河、偏阡坝、香水坝等四乡八岭的群众涌向金铃坝白岩寺(洞),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庆贺金铃坝“神兵”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鄂边游击队”。
银杏村吊脚楼
1934年4月14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十字路会议”在利川召开。贺龙指示川鄂边区,要以川鄂边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将鄂川边的几支小规模游击队合并,扩编为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之后,川鄂边红军游击队发展到1000余人,有长短枪400多支。
1934年5月中旬,遵照鄂川边工委的决定,傅忠海、朱清武在利川县文斗乡三湾箐,将川鄂边红军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鄂川边游击总队(简称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下辖7个大队、1个特务队,由朱清武任总队长,傅忠海任政委,向天阳任书记官。这支红军部队频繁地战斗在石柱的新场、栗沙、冷水、双河、香水、黄水等乡镇,牵制了敌军的有生力量,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在红军游击总队与红军独立团合编后,朱清武等一批优秀指挥员被忠实执行“左”倾路线的刘汉卿枉杀。后来,鄂川边工委在湖北利川龙乡台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刘汉卿搞“肃反”扩大化的错误,为朱清武等一批被枉杀的优秀干部平反昭雪。
想不到金铃乡这个地方不但山清水秀,而且还人杰地灵。这里不但有“神兵”的传说、川鄂边游击队的故事,还有太平天国兵工厂的遗址、金铃土戏的踪影,以及关于响水洞、冷洞、怀胎树、七眼泉瀑布的神话……丰厚的历史文化使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神奇。
欣赏着静谧的田园美景,倾听着随风起伏的阵阵林涛声,嗅闻着野花透出的芳香,一行人陶醉在浓烈如酒的土家风情里。
(通讯员 黄玉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