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19位村民在“四史”学习教育基地老照片上“邂逅”30多年前的自己——“片中人”成了“阅卷人”

“今天真幸福,在‘四史’学习教育基地参观,竟‘邂逅’了30多年前的自己,无意间成了革命老区建设的‘阅卷人’。” 12月29日,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2组农民龚节应很兴奋,第一时间把这事告诉了村里的老朋友。

大水井附近村民龚循林、孙克远和邬云凡看到30多年前自己排队取水的情景激动不已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原来,龚节应当天到重庆市民族博物馆黔江区“四史”学习教育基地参观,首先参观了红三军在黔江的历史篇,然后来到黔江经济社会发展回眸篇前,面对一张张老照片,一边观看,一边用手机翻拍。巧合的是,在一张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农民排队挑水的黑白照片前,龚节应发现站在水井边上的小男孩竟然是自己。

        20世纪80年代,麻田村民排队挑水(图片由区乡村振兴局提供)

为记住今天的幸福,龚节应连忙把照片分享到村里的微信群。老朋友们看到老照片后,争先恐后“打卡”。“这不是在我们麻田村大水井拍摄的吗?”村民邬云凡说:“抽旱烟的老人是陈光碧,双手端着水瓢、小心翼翼地把水倒进木桶的老奶奶是杨秀英,旁边是老乡陈元、孙克远和龚循林……不过,照片上的12只木水桶,早已退休了;21人中,如今有19人健在。”

村民邬云凡在大水井前留影

村民排队挑水,是黔江区过去农村饮水难的缩影。“当年我才40岁,如今已经满74岁了。”龚循林介绍:当时挑水有多难?每户每天要安排一个劳动力。用水有多金贵?先用清水洗菜,再用洗菜水洗脸,接着用洗脸水洗衣,再用洗衣水洗脚,最后用洗脚水喂牛。

黔江区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贺龙元帅曾率领红三军来黔江闹革命,播撒了革命火种,与人民结下鱼水深情。1984年,中央有关部门在三峡地区和川东南地区拍摄了纪实专题片《穷山在呼唤》,反映了这些地区的贫穷状况,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关注。随后,黔江蝶变悄然开启。

“清泉潺潺地流进水缸里,冒起一大堆晶莹透明的珠泡。”与大水井距离10公里,家住黔江区邻鄂镇艾坪村2组村民罗来荣,看在眼里,笑在心头。

赓续“红色基因”,黔江人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全区农饮建设项目试点率先在麻田村开展,探索出“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经验,得到国家水利部肯定,成功经验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特别是实施精准脱贫方略取得实效,全区42.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水质安全实现“两个100%”,向老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磨了我50年的水桶退休喽,作为古董珍藏!”龚循林从老屋拿出水桶,脸上挂满了笑容

近5年来,区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农村饮水意见建议共12件,都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大水井附近的群众和全区农民一样,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挑水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后,或在家发展产业,或外出打工挣钱,摆脱了贫穷,不少农民自建别墅,过上小康生活……

“磨了我50年的水桶光荣退休喽!”龚循林说:“但水桶得珍藏,因为它和‘片中人’一样,见证了党的恩情——清泉进农家,‘冲’走了贫穷,‘流’来了小康。” 

  (记者 龚杰品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