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检察官”潘珂:初心未改 诠释价值

提起“背篓检察官”,武陵山区的老百姓都不陌生,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检察六部的潘珂就曾是其中优秀的一员。大山深处,身背小小一背篓,酷似法治大篷车,3年走遍全区219个村(社区),法律知识送万家。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一背法治一背情怀”的检察官。

下乡宣传普法知识的潘珂

做群众的贴心人

因工作调动,潘珂今年离开了濯水检察室,回到院里负责案件管理和控告申诉工作。从案件的审查受理、到侦办案件的流程监控,以及重点案件的评查,潘珂每天都要做大量细微繁杂的工作。

11月30日一大早,黔江区人民检察院的办公室里灯早早的就亮了起来,提前来办公室的潘珂正熟练地操作电脑,梳理当天要办理的文件。一如既往的意气风发,只不过,两鬓凭添了点点白发。

对于现在的工作岗位,潘珂表示,“在业务上要更加地精通,尤其是对司法解释和法律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时在接待人民群众时,我们要把这些条文,变成白话讲给他们听,用这样的方式跟他交们流,倾听他的声音。百姓最关心的利益,我们要尽力帮他解决。服务群众没止境,要把他们的冷暖记在心头,把小事当大事来办,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背篓承载的情分

提起在濯水那段“背篓”工作经历,潘珂十分难忘。2015年,34岁的潘珂被派驻到濯水检察室工作。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和同事从一个背篓入手,背着检徽、办公设备、宣传资料,走田间到地头,把法律需求送到老百姓的身边,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篓检察官”。

“初来时他们一个个提着公文包,一口普通话,后来就越来就越接地气了,随时背着一个大背篓穿行在乡间田野的小道上,面对我们大家反映的问题也从来不会不耐烦。而是尽心尽力地帮忙解决。”提起潘珂,濯水镇村民李福生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李福生说:“几年前,我把全部积蓄45万元借给了同村村民陈某做工程,但陈某拿到钱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多亏遇到了潘主任,我拖了5年的借款纠纷才能在他和同事的法律援助下及时得到了解决。”

在濯水的三年时间,潘珂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调回城里,但他都拒绝了。在潘珂看来,在武陵山区的“十万大山”里开展工作,背背篓实用又便利。背篓里,装着检察日志、宣传资料、帮群众捎带的小东西、便民卡、乡村通讯录,甚至有时还有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相机、无人机……背篓就是检察官服务老百姓的“百宝箱”,它装着老百姓的期盼,也让司法有了温度。

初心未改 诠释价值

这天又逢濯水镇赶集的日子,居民黄大妈像以前一样,赶完场又不由自主地走到了濯水检察室门口,刚要迈进去的脚又缩了回来,她这才想起潘珂已经调回城里上班了。她说,在潘主任的帮助下,我们很多老百姓都懂了一些基本的防诈骗知识,有的也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权益。每次来赶集,就忍不住想去他办公室和他唠几句嗑。

对此,潘珂告诉记者:“很感谢当地的老百姓的认可,我们主要依托乡间法治驿站这个平台,为老百姓讲解一些乡村防诈骗和农民工维权的一些知识。最近濯水发生了多起针对外出打工人员的电信诈骗案件,有好多的留守老人连续上当,只要我们防诈骗知识宣传到位,大家平时注意一些防范的要点,就可以杜绝这种电信诈骗。”

曾经青涩的年轻人,如今已渐渐成长为擅做群众工作、化解群众矛盾的合格检察官。2019年,潘珂被评为“最美黔江人”。而那段跋山涉水、走村入户的记忆,那方承载着普法、释法的小小背篓,也早已被潘珂和他的同事们烙在了内心深处。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扎根基层、奉献群众的80、90后的检察官,一颗为民服务、始终如一的初心。

采访最后,潘珂坚定地说:“不管是背起背篓走村入户,还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都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情,这也是我们检察干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种价值体现。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更加地爱岗敬业,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好每一件事情。帮助他们解难题,让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从而过上幸福和谐的美满生活。”

 (记者 田丹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