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工艺 酿造新生活

父子将高粱出锅。

  11月18日,记者走进海拔1100米的黔江区邻鄂镇艾坪村一农户家,浓浓的蒸雾弥漫四周,散发出阵阵酒香味,屋内被雾气罩着的两男子,正忙着将蒸锅里蒸好的高粱出锅。

  两男子系父子,父亲名叫冉茂江,今年48岁;儿子名叫冉威,今年25岁,当地人称“酿酒父子兵”。父子俩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自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父子俩回到家乡传承祖辈的酿酒工艺,酿造出新的生活,富裕了家庭,振兴了乡村。

煮酒工艺 传承四代人

  “我爷爷从13岁学会煮酒,解放前给地主家煮酒。土地下户后,家里粮食多了,爷爷在家建起煮酒小作坊,顺便把煮酒的工艺传给了我父亲。”冉茂江说,小作坊一次煮200斤包谷,当时煮出的酒,还不够周围农户购买。

  冉茂江那时还不满15岁,父亲在地里忙农活,靠多耕种庄稼,才有粮食来煮酒,冉茂江在放学回家后,经常给爷爷打帮手,时间一长,煮酒的流程和技术也就看会了。后来,爷爷年纪大了,父亲也要忙地里的农活,家里的小作坊就停业了。

  “爷爷曾多次叫父亲继续干,可父亲担心煮起酒来,地里的农活忙不过来。直到爷爷去世时,一再嘱咐我们莫让煮酒的手艺失传。”冉茂江说,他当时也是嫌煮酒麻烦,觉得没得在外打工挣钱来得直接。

  由于冉茂江会煮酒工艺,1992年被聘请到湖北省咸丰县杨洞区办酒厂当师傅,1998年酒厂停业,冉茂江去上海打工,后来跳槽成为一家酒厂的技术工人。他把传统的煮酒工艺与现代煮酒设备技术相结合,得到老板的赏识,晋升为技术主管。期间,冉茂江没有忘记爷爷临终的嘱咐,在厂里留心学会现代煮酒设备的操作技艺,为今后回家创建酒厂打下了基础。2010年,冉茂江用打工的积蓄在老家建起两层楼的楼房。房屋修建好,冉茂江便带着儿子冉威进厂学会了操作酿酒的新设备。

乡村振兴 重拾老本行

  2018年,冉茂江与冉威从酒厂辞职,在上海购买了现代煮酒设备,回到艾坪村老家,投入10余万元,搭起灶台重操祖辈传承下来的酿酒工艺。

  “以前煮酒烧木柴和煤炭,一天敷得满身的灰。现在用的这环保锅炉,里面烧的是可燃生物颗粒,无烟无味无灰,特别的环保。”冉威说,一次蒸煮800斤高粱,燃料成本在100元左右,并且省时、省力、节约成本。

  冉茂江生于70年代,谈到为什么以前没有继续接着爷爷的煮酒工艺做下去,其原因是小作坊的销量不大,虽然有成熟的技术,还得靠资金来运行,改灶、收购粮食、购买装酒的器物和煮酒的燃料等,这些都涉及到钱。要想把规模发展大,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当年唯一能找到这笔资金投入的途径,只有外出打工。

  冉茂江父子经营的这个酿酒小作坊,一年从蒸锅里要蒸出3万公斤高粱、6万公斤玉米、1万公斤苦荞、1万公斤绿豆。煮酒的方法全按照祖辈说的粮香、糟香、陈香、酒曲香、窖池香,能闻到这五种香味的酒就是好酒,“醉五香”也就因此得名。

  “我们酿酒的原材料,首先是收购当地农户家种出来的玉米。余下的全是从东北运过来的。”冉茂江说,我们也动员过当地村民大量种植高粱、绿豆和苦荞增收。最终因当地气候不适应这些作物的生长,另外就是在家的大多是老人,也就一直没发展起来。

  动员农户发展五谷杂粮,也是冉茂江父子对乡邻的回报。因为他们家酿出来的白酒,多亏当地在外打工的乡亲和居住在周围邻居的口头推销,通过物流将白酒卖到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新疆、湖北、重庆等地。

壮大产业 “酒菜”不分家

  深山酒飘香、地里蔬菜广、牛羊满山岗、圈里猪仔狂。这就是冉茂江和冉威父子对未来的规划。通过煮酒这个产业,延伸到农村种养殖业,酒糟可用于养猪、养牛、养羊,猪牛羊的粪便用作种植蔬菜的有机肥,这样形成一个循环产业链,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有力推进了“塞上邻鄂”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酒菜不分家”,这是山里人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家里藏了一壶好酒,有客人到访,必须要配上一桌好菜,主人家才有面子,客人才会高兴而归。

  按照冉威的设想,结合“一村一品”振兴乡村发展,打造邻鄂高山特色山地农业产业。依托艾坪村的千秋田园风光,将在自家房屋建一处高山农家乐,种植50亩蔬菜、适量养殖本地黑猪、黄牛和山羊,在客人吃饱喝足,提着一壶好酒回家的同时,还可以带上高山原生态蔬菜和肉食类产品。

  今年,冉茂江种植的50亩蔬菜获得丰收,他计划明年建一个年出栏60头生猪的圈舍。这样一来,他家的酒糟和蔬菜地丢弃的菜叶可以自产自销了。

  “从煮酒开始,我们的酒糟,全卖给周边的养殖户了,订购的人多,出来的酒糟供不应求。”冉威说,这些买酒糟的,都是运回家养猪牛羊、鸡鸭鹅鱼等的。

  冉威2018年与父亲一起回家创业,同年还在村里担任综治专干。2020年,他家的小作坊,收购当地20余脱贫户玉米2万余公斤,为巩固脱贫攻坚出了一份力。2021年,流转村民50余亩土地种植蔬菜,带动当地10余户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冉威是个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是村里返乡创业的典范,平常在村里工作也是一把好手,做事积极热情、扎实肯干、认真负责。艾坪村的乡村振兴,就是需要像冉威这样有技术、有实干精神的年轻人。”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学,如是评价冉威的创业精神和工作能力。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