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塔墓群
塔墓,为和尚死后安埋的墓葬形式。
考古调查发现,现黔江保留至今的有武陵山塔墓、黎明塔墓、法隆寺塔墓、马鞍山塔墓四个塔墓板块,时代均为清代,它们印证和反映了佛教文化在黔江兴盛的一段历史。
清代黔江的塔墓,让我们见证古代僧人墓葬的特有形式及其宗教特色,表现出他们有着一种与世人不同的人生理想,是一种超凡理想和信念所追求的文化。同时也说明它有别于一般民间墓葬安葬的文化理念和特色。
当时的黔江武陵山区,是与贵州梵净山相齐名的佛教圣地。通过保存下来的四处塔墓群,可窥见清代黔江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与相关文献记载印证清代黔江佛教的兴盛和繁荣。当时的武陵山有八大寺庙,它们是香山寺、真武观、斜岩寺、方广寺、黑虎寺、天子殿、天灯寺、凌云寺。其中,天子殿和真武观虽为道教名称和建筑,但人们习惯将其列入寺庙佛教文化建筑,这与它们供奉有大量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尊神有关,后来则完全成为了佛教活动场所。
清光绪《黔江县志》记载过洋务派代表人物、朝中重臣张之洞当时也曾到武陵山参过禅,拜过佛,说明那时武陵山已在全国声明远扬,可见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
武陵山塔墓
位于黔江区石会镇武陵居委三组,共两座。
一座塔墓坐东北向西南,石质,八棱宝塔形,二层一顶,层层上收,通高2.2米,塔高1.5米。正方形基座,边长1.15米,高0.7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墓正面依稀可见“圆寂□□□□□老和尚塔”字样。
另一座塔墓塔呈八棱形柱状,残存二级,塔檐二层呈八角状。塔高2米、塔基宽1.25米。塔西北侧刻“圆寂师兄如隆□□塔位”。
黎明塔墓
位于黔江区石会镇黎明居委九组,分布于斜岩寺中、后段石墙外围长200米、宽2米弧形状带,从左到右,依次为塔1~塔11,共11座,均为砂岩石质,八棱形,二~三层檐一塔顶,多数已残缺,顶被毁,或文字模糊。
其中,塔2西北向东南,二层檐一塔顶,塔顶已毁,通高2.6米,正方形底座,边长1.4米,高0.8米,依稀可见“童真入道”、“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吉日立”字样。
塔3二层檐一塔顶,保存完整,通高3.1米,正方形底座,边长1.4米,高0.8米,无法辨其文字。
塔10三层檐一塔顶,塔顶已毁,通高3.5米,正方形底座,边长1.65米,高1.15米,依稀可见“宝塔千年”字样;其余均无法辨其文字,但从形制上推测应为清代中晚期的墓葬。
法隆寺塔墓
位于黔江区白石镇复兴村五组,共4座,分布面积约132平方米。
塔1:慧智和尚塔,通高3.6米。第一层宽1.66米、呈正方形。第二至五层呈八边形,往上层层内收,塔刹为圆形。
塔2:昌海和尚塔,通高5.2米。共四层,均为六边形,第二至四层为仿木歇山式顶翘檐,塔刹为莲瓣座。第一层边长0.9米,第二层正面刻“正宗十七世圆寂恩师上昌下海号宽宏和尚塔”、“光绪丙午年冬月下旬立”。塔前有一个长73厘米、宽36厘米的长方形香炉。
塔3:本祥和尚塔,共5层,通高3.6米,第一层呈正方形,边长1.66米,第二至五层为八边形,层层内收,第二层刻“道光十九年孟夏月立”,第二层塔檐有瓦形纹饰,塔刹为圆形。
塔4:塔高3.9米,共四层,第一层呈正方形,边长1.66米,第二至四层为八边形层层内收。该处和尚墓塔群分布较为集中。
马鞍山塔墓
在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四组马鞍山,共2座,塔体较大,两者相距1.3米。
塔1为石质八角形结构,塔刹已毁,仅剩3层,通高2.8米,正方形素面基座,边长2.4米,高0.8米。塔身阴刻:“圆寂恩施上识下空字常智老和尚之塔”、“生于嘉庆辛酉”、“死于咸丰任子”等文字。
塔2为石质五重檐八角攒尖顶,层层上收,通高4.85米,正方形素面基座,边长1.5米,高0.55米。塔身阴刻:“圆寂恩施云修齐乘老和尚之塔位”,“生于道光八年”等文字。
(通讯员 彭一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