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仙:从鱼塘边走出的劳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白土乡金塘村村民黄凤仙就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她的稻田养鱼模式不仅实现了增收致富,而且为黔江周边地区增加了水产供应,满足了菜篮子的需求。2019年,黄凤仙因其过硬的技术,被区农委聘为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员,随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黄凤仙在基地喂养鱼苗

“这批鱼苗已经有人预定,等气温回升了就帮客户送去,只要晴天就可以。”日前,在白土乡金塘村黄凤仙的养殖基地,黄凤仙一边查看基地鱼苗生长情况,一边向记者讲述她的养殖经历。

2016年,迫于生活的压力,黄凤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钱投资创业。黄凤仙说,自从结婚后,她一直在家务农,孩子出生后,觉得生活开支越来越大,就想自己做一个产业,无意间夫妻俩发现田里都能长泥鳅出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门路,既然自然都能生长,为何不利用它,自己做水产养殖。

2016年春天,黄凤仙夫妇通过在外地考察后,购买了一批黄鳝、小龙虾、草鱼等幼苗进行培育,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他们损失惨重,找亲戚朋友筹集的3万多元资金一夜间也化为乌有。

“当时购买了15000只左右的小龙虾苗子,我们第一年就把它投放出去,由于缺乏经验和基础设施不到位,一场涨洪水下来就把它全冲跑了,非常痛心,家里都要用钱,觉得这几万块钱一下子就被洪水冲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黄凤仙说,第一次创业就以失败而告终,心情跌落到了谷底。那段时间,她常常在想是否要坚持下去,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天生不服输的黄凤仙选择继续从事这一行。

第二次尝试时,黄凤仙做了充足的准备,完善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育苗的期间,夫妻俩还起早贪黑守在基地边。丈夫何启财回忆,那段时间,他们白天要给育苗喂食,夜里还要随时调整增氧设备。

付出就有回报,用心才有收获。通过几年的努力,黄凤仙夫妇的产业发展开始步入了正规,而他们成功的养殖模式也吸引了不少产业户前来考察、学习,2019年,因其过硬的技术,黄凤仙被区农委聘为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员。

“免费给周边需要技术的农户培训,教他们怎么做基础设施建设,放苗,饲喂等。”通过电话对产业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指导,这是黄凤仙一天经历最多的一件事情。她说,她希望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学习到的技术,和周边村民、产业户们一起分享好生态带来的红利。

“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一个人发展多少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只要周边愿意做这个行业的,我都愿意给他们传授技术和经验。”黄凤仙如是说。

白土乡金塘村村民赵昌盛就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去年,在黄凤仙的帮助下,他开始从事水产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他碰到了不少难题,黄凤仙都为他耐心解答。

赵昌盛说:“去年我家挖了鱼塘开始喂鱼,遇到问题都是找黄凤仙请教,她非常耐心,有时还亲自上门指导。”

目前,黄凤仙通过不断地进行稻鱼养殖模式的探索,将稻鱼残饵、粪便作为水稻生长的绿色有机肥料,实现了稻鱼共生,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黄凤仙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她的坚持,她从未想过离开脚下的这片土地。纵观现在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黄凤仙却选择留在家乡,她告诉我们,如今的乡村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沃土,亦是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蓝海。

黄凤仙表示,在家乡发展,只要踏实肯干,发展的空间其实很大,政策也好,乡村干部,党委政府都大力支持发展产业,我们要继续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希望把它发展得更好。

踏实、肯干是黄凤仙的品质。这些年,除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外,黄凤仙还在家养起了生猪,后来还学习了养蜂技术,2018年她创建了重庆市黔江区丰格羽家庭农场,今年,因其“过硬的技术、奉献的精神”获评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

  (记者 费玉琼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