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论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④

本报评论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和成渝发展基础、现实与未来,提出将成渝地区建设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体制创新,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创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共享共建,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接下来,要以《纲要》为依据,在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发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水准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与科研平台,是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要聚焦战略性产品开发,在成渝重点区域布局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原始创新集群;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实现创新驱动离不开创新空间布局的优化,要以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依托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格局。要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要依托大学城、高新区等,夯实智能产业、生物医学发展基础,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要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要推动中科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川渝两地历史渊源深厚,拥有天然协同优势。要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创新研究中心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合作申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共建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打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瓶颈,才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要大力吸引创新人才,实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在人才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引进国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科研;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改革试点,深化科研资金改革,探索建立两地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异地同享机制;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服务。

创新决胜未来,须臾不能停歇。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统筹协同,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成渝地区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向着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进。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