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络中国节·七夕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特刊-牛郎织女故事

一、从星宿崇拜到民间传说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天官书》记载:“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也”。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牵牛河鼓三星,织女星

《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牵牛织女相会图

二、从民间传说到现存最早牛郎织女形像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汉武帝为讨伐西南诸国,在长安斗门沣河东岸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并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昆明池两畔的牛郎、织女石像被长安斗门群众尊称“石爷”、“石婆”。这是现存最早的牛郎织女像。


唐德宗贞元14年,长安斗门群众修“石婆庙”供奉织女,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吸引八方民众前来祭祀,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


三、古诗中的“牛郎织女”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也成了古人七夕佳节创作诗篇的经典题材。据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录,自《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25 首作品;《全唐诗》有82 首诗。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翻开中国诗篇,牛郎织女故事带给人们的浪漫随处可见。

古诗十九首(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此诗书于织女洞内石壁上。)

夕(七律)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洞(七绝)

(明)杨光溥

金梭晓夜为谁忙,隔水桃花满洞香。

万国尽沾尧雨露,九重欲补舜衣裳。

绮罗光映云霞重,机杼声抛日月长。

却笑天台有仙子,此生谁解忆刘郎。

 

四、“牛郎织女”故事的现代文化意蕴

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乃至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钟爱题材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起始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按照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社会理想来完善这段传说,情节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更多的增加个人色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出了民间故事传说时空的广泛性、内涵的多重性及其结构的开放性。七夕节不仅仅是一个纪念爱情的节日,它更应该把七夕节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正是现代“牛郎织女”责任所在。


(图:左  卓)

(文:何昌泽)


编辑:黔江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