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首歌,对于七零后、八零后的人来说,可谓是记忆深刻。
邹庭树在收拾道具
每逢周末,这首歌都会在黔江城区的红军广场响起,在这里不仅能听到歌声,还能看到“济公”真人。其实,这个“济公”是黔江区年满八旬的民间艺人邹庭树扮演的,20多年的模仿探索,他将“济公”表演得活灵活现,让在场观看的市民赞不绝口,一致称他为黔江的“济公活佛”。
近日,记者来到红军广场,用镜头记录了黔江“济公”邹庭树的现场模仿秀。
看一场电影
把济公“装”进了心中
济公,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我看过《济公活佛》电影,虽说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举止行为有些疯癫。但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爱打抱不平,还懂得医术,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邹庭树说,从那以后,他心中就对济公非常崇拜。
当时,电影《济公活佛》在黔江电影院上映后,他连续观看了三场,仍不觉得过瘾。邹庭树还去卖影碟的店里买光碟,又买了一台影碟机,拿回家里播放。这一播放,吸引来周围邻居也来观看。其中一邻居在观看时,开玩笑说:“老邹,你的面相就长得很像这个济公!”
顿时,很多邻居也把眼光转移在老邹身上,几乎是同时说出两个字:“真像”
一句玩笑话,点到邹庭树的内心深处,他笑着回答说:“你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哦!”
此时,将近六旬的邹庭树通过打拼在城里修了房子,子女们也有了稳定的职业,大家都劝他在家里好好休息。但邹庭树心中也在盘算着,一天吃饭了光耍起也不是个事,不如找点乐子。
邹庭树找的乐子,最初让家里人没看懂——他在街上买来棕叶扇子、蓝布长衫、青布裤子,拿回家将下部分剪成小条块,还买布做了一顶奇形怪状的帽子,把一双七成新的布鞋剪几个洞,然后穿在身上,自己在镜子面前一照,还真像济公。
二十载模仿
将济公“演”得活灵活现
这身穿戴做得差不多后,邹庭树每天翻来覆去地看《济公活佛》的光碟。他主要看剧中的各个情节,把济公的每一个动作,都印记在大脑里面。
邹庭树模仿济公
接着,他把一整套自制的衣着穿戴在身上,开始在家里排练。没有装酒的葫芦,他就用一个酒瓶替代;没有胸前挂的佛珠,他就把大小差不多的洋芋串成一串来替代。就这样在家排练了半年多时间,自己觉得每一个动作和济公差不多了,就把邻居邀请家里,让他们来看“济公”。
邹庭树把事先准备好的行头穿戴在身上,一手拿着剪烂的棕叶扇,一手拿着个酒瓶,行走翩跹,把邻居们看得目瞪口呆。
“老邹,你硬是把‘济公’给模仿活了!”
“要是叫你去扮演济公,连妆都不需要化!”
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赞赏,说得邹庭树心里乐滋滋的。
待到秋季,邹庭树种在自家菜园地的葫芦瓜成熟了,他迫不及待地采摘几个回来,将里面掏空、晾干,然后用开水清洗几遍后,装上凉开水,用竹子做了一个塞子盖上,当着酒壶挎在胸前,再去小摊上买一串黑色珠子挂在脖子上,一个鲜活“济公”的身影,开始在原石城广场和河滨公园表演。
近千次表演
赢得广大市民的欢心
每次在红军广场,邹庭树的《济公》表演,观看的市民是里三层外三层,很多人观看完后,都说不仅老邹的面相像极了济公,他模仿的每一个动作也太逼真了,还要求邹庭树再来一场。
每个周末,邹庭树除下雨天外,都要到红军广场或河滨公园,为群众模仿表演《济公》。如今他年满80岁,仍坚持每个周末不缺席,几十年来为广大市民表演《济公》少说也有上千场次。
表演《济公》时,邹庭树时而翩翩舞步、时而翘脚下蹲、时伏地翻滚,其灵敏的动作,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年逾八旬老人的表演。即使在炎热气候,他穿上繁琐的道具,坚持要把《济公》在电影中的一系列动作,全部展现给现场的观众。
近年来,他加入到红军广场向杨歌舞队,为了表演的节目更丰富多彩,邹庭树还模仿表演孙悟空、猪八戒、土家幺妹等角色,每次从家里走出来,他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裹,里面装的全是他为群众表演时穿的道具。
“这里面的很多道具,比如孙虎空和猪八戒的面具,我自己做不出来,是在网上购买的,比如孙悟空头顶戴的两支锦鸡长翎,我买成200元1支。”邹庭树说,要模仿就要做像起,只要大家喜欢,花点钱也值得。
“邹庭树老人,确实是民间一个很有才艺的老人,只要他模仿表演的节目能够得到观众喜欢,他从不计较付出。”歌舞队负责人向治平说,我们这支歌舞队的老人,在歌舞表演中,大家都是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只为一个共同目的:让自己开心,给他人快乐!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