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红色故事 扬革命精神】活跃川东 献身川东——徐灵渊同志的故事

“灵渊同志,

我同你诉说往事,

一篇篇,

一章章。

你仍然面目红润,

神彩飞扬。

…………

你的头颅和其他先烈一样,

为新中国奠基,

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这是1986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同志以“比泰山还重”为题缅怀徐灵渊同志的长篇诗文的部分诗句。

徐灵渊1907年出生在黔江区联合镇(现在的城东街道)杨柳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来成长为中共党员,受党组织的派遣,先后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达县(今四川达州)、成都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于1930年就义于万县,年仅23岁。

徐灵渊幼年时家境贫寒、生活艰难,父亲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徐灵渊认识到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读书非常刻苦,每期考试皆名列前茅。同时,他能文能辩,办事果断,性情豁达,善与人交,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学校很多公益事情多推他主持。特别是在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常与一些地下共产党员、进步师生一道散发传单,从事进步剧目的演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

1927年,杨森在万县创办军事政治学校。同年9月,省立第四师范地下党组织决定派牟正川等到校搞军运,徐灵渊用原名徐良骥随同考入该校。入校后,便积极从事军运工作。1928年1月,徐灵渊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还担任了军校党支部宣传委员。1928年7月,徐灵渊被党组织派到达县蒲家乡工作。他到蒲家乡后,以教书为掩护,组织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活动。他亲自收集、查阅资料,在很短时间内,编写几万字的农民夜校教材。还编写一些革命歌曲,教学员传唱。同时还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反封建、反捐税活动。两个多月,把石庙村夜校和农民协会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徐灵渊后来又到达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除上课外,还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并认真考察和培养建党对象,积极慎重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使蒲家乡一带党的工作很快开展起来。

1929年,徐灵渊由上海转到成都,在四川大学外语学院任教。他继续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先后发展一些青年入党。后回黔结婚,1930年春出任黔江县教育局局长。同年秋,徐灵渊给在万县师范读书的李国慧(当时不在万县)、高杰升等去信,揭露黔江社会的黑暗现象,谴责国民党统治的倒行逆施。不料对方收读后没有将信及时销毁,被人捡去交给驻军王芳洲部。王芳洲见信如获至宝,一方面严格控制高杰升等人与徐灵渊的联系,一方面假借李国慧的名义写信给徐灵渊,说有要事面商,要徐迅速到万县。徐灵渊接信后,即辞去教育局局长职务,前往万县,刚一抵达,就被抓捕,万县党组织闻讯,极力设法营救,但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宁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个”的极端恐怖政策,判处徐灵渊极刑。徐灵渊视死如归,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党组织把徐灵渊的遗体安葬在高笋塘太白岩的山脚下。

徐灵渊虽然逝世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将永远留在人间。

(黔江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稿)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