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黔东南接壤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雅江镇江西村,10多亩地的上空及四周覆盖着一张张白色大网,网内整齐罗列着许多长方形的小池塘。
致富能手王炯
池塘内,数也数不过来的小青蛙,或觅食或嬉戏,呱呱声此起彼伏,给宁静的村庄带来了别样的热闹,让人不禁吟起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绝美诗句。
这就是雅江镇江西村90后土家小伙子王炯经营的青蛙养殖基地。从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到踌躇满志的小老板,以饱满的工作和生活意志绘制着乡村振兴的蓝图,王炯打开了他不平凡的致富故事。
意外摔伤 没有消沉
当记者见到王炯的时候,他正来回穿梭着在基地给青蛙投放食物。“小家伙们”争先恐后的跑向主人享受美食,受到记者陌生脚步的惊扰,又纷纷“扑通扑通”地跳进了水里。
王炯,今年29岁,秀山县雅江镇江西村人。2011年从秀山一中高中毕业后,就南下福建省莆田县打工,希望能赚钱养活自己,为家里增添一些收入。命运似乎跟这个努力奋斗的小伙子开了个大玩笑,出门不到一个月,就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右手粉碎性骨折。从此,他的右手提不起任何重物。
面对不幸遭遇,他没有消沉。经过一段时间的医疗休养,王炯还没等右手好利落,便在秀山县城的一个快递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工作之余,他喜欢看CCTV-7的《致富经》栏目。偶然在电视上发现了养青蛙效益不错,内心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青蛙以其肉味美鲜嫩、营养丰富受到很多食客的喜欢,但野生青蛙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人工养殖就不同了,可以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这也使得青蛙成了近几年的养殖新宠。
说干就干,2017年,王炯辞去快递公司的工作,到四川省遂宁市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8年秋,他回到村里流转了10余亩地,决心自己养殖黑斑蛙。
就这样,王炯的青蛙养殖场建立了,并一路艰难发展。
艰苦创业 矢志不移
“创业的艰辛,只有经历过才懂。”谈起创业经历,王炯感慨颇多。养殖场启动需要资金,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40万元。王炯说,创业前期,父母并不同意,说投资成本太高,青蛙是“冷血动物”不好养,担心万一钱打水漂儿了咋弄?
没有场地,他就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求村里人把土地流转过来。资金和场地问题解决了,王炯又面临了更大的难题:由于不知道怎么管理,出现了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变态期成活率低,产量也上不来。王炯就上网查资料和通过微信、QQ群向专家、养殖户请教。经过不断努力,2019年八九月份的时候,王炯售卖了一批成熟黑斑蛙,拿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笔收入,虽然收益不多,但这也给王炯带来了信心。为了能让黑斑蛙买个好价钱,王炯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剩余没有售卖的成熟的黑斑蛙全部集中到2020年开年的时候出售。
没成想,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王炯的“如意算盘”。2020年1月29日,王炯收到黑斑蛙的封存书。首次创业,王炯投入的40万元就打了水漂。
就当大家觉得他要放弃的时候,他却在等,等待黑斑蛙行业的重生之日。终于这一天被他等来了,2020年5月29日,黑斑蛙被禁养近4个月后,国家农业农村部解禁黑斑蛙。黑斑蛙解禁后,他多方筹措拉扯,借钱整修基地。挖沟、打桩、围网,经过半年的前期准备,2021年4月初,王炯重新培育出黑斑蛙苗,经过他的精心照料,现在他的养殖企业慢慢步入正轨,黑斑蛙开始抱对,大量产卵。走进他的养殖基地,只听见蛙声一片,他的黑斑蛙基地重新开始热闹了起来。
不忘乡亲 共同致富
王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养殖基地每亩分布2至3个池子,从4月初养到8月初,亩产大概在3000到4000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25元到30元计算,每亩的毛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除去人工及成本,利润相当可观。
如今,王炯的青蛙养殖基地繁殖孵化、病害防治、喂养技术都已十分成熟。王炯告诉记者,8月初,他家可以出成品蛙,成品蛙主要销售到重庆、湖南、湖北等地。
通过脱贫攻坚走上致富路的王炯,创业不忘乡亲。在乡村振兴起步之时,又联合父老乡亲绘制产业发展蓝图,以基地采用“土地租赁+返聘务工”模式,鼓励和引导村上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将土地流转后释放的劳动力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让农户变成产业工人,农户得到了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据王炯介绍,基地最忙的的时候,先后吸纳二十多名农户到基地务工,他还无偿为前来购买黑斑蛙苗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杨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