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林业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华丽蝶变

  绿波翻涌,山高林茂,万木峥嵘,郁郁葱葱……这是现在黔江森林的真实写照。

  回顾黔江林业70多年的发展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区林业局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公益服务增强,国有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总量增长,实现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华丽“蝶变”。

  从一支独大到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木材生产成为见效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内生产的木材绝大部分来自于天然林。黔江林业资源丰富,在支援国家建设中贡献很大。

  据黔江区林业局冯家街道护林员钟良春回忆,几十年前进山的人要么是去砍木头,要么是为砍木头服务,围绕着砍木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林区公路四通八达,运输车辆进出穿梭,十分热闹。时至今日,黔江区许多天然林区的土地上还残留着一排排伐木桩。

  不过,这种热闹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当初看似无成本的伐木活动,引来了大自然严厉的报复。

  过度采伐之后,黔江水土流失严重,洪水肆虐,许多老百姓的家园被摧毁,同时,生物多样性锐减,动物自然栖息地消失逾一半,水源涵养功能破坏严重,水资源危机日益逼近。

  更为紧迫的是人的问题。无木可伐的国有林场职工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林场停产、职工放假的境地。守着“金山银山”受穷,林场发展举步维艰。

  从一支独大到举步维艰,是时候转变发展观念了。

  砍树人变为护林人

  1998年8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适时作出了停止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的决定。这是天保工程的前奏,宣告了林区依靠采伐天然林维持生产生活时代的结束。

  停伐直接影响了从事木材生产的成千上万名职工的就业和生活。人往哪里去,成为林业改革必须回答好的大问题。

  国家在天保工程启动之初就制定了针对企业社会性支出和职工生计问题的资金投入政策。“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区林业局迅速摸清底数建台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划定国有林地、森林保护红线,对国有林地、林木资源数量等建立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区林业局郑新春告诉记者,在自愿申请基础上,通过一次性买断工龄办法分流了大部分职工。其余的森工企业职工则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转变。

  森工企业就此从“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中解脱出来,企业职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项保险应保尽保,林业职工生活焕然一新。

  通过改革,国有林场职工从“砍树人”变成“护林人”,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仅使林区发生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也使林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顺应新形势,一场更深入、更彻底的国有林区改革由此展开。

  近三年来,区林业局新增森林面积7500亩,新造木本中药材黄柏厚朴5000亩,新建珍稀植物南方红豆杉示范基地1000亩,场外联营建设台湾桤木1000亩、脆红李基地500亩。目前,中药材、红豆杉、台湾桤木长势良好,脆红李已挂果。林场及林区农户增收50万元,丰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00万元,助推林场及林区群众增收致富。

  截至2020年,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面积从10.3万亩增长至11.05万亩,活立木蓄积由69.49万立方米增加到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93.8%提升到97%,成功创建“黔江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等国家级生态品牌。

  如今,区林业局依托生态优势和品牌效应,乘着改革的春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盘活林下经济,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二次“蝶变”。


  (记者 黄敏 通讯员 郑新春)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