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蜕变” 华溪村的“蝶变”

依山傍水的新民居里洋溢着欢声笑语,美食一条街里人来人往,青翠欲滴的黄精苗长势旺盛……近日,笔者在石柱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见到了昔日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幸福“蝶变”。

“日子好了天天当过年”

曾因病返贫的谭登周家的土家小楼,在半山腰间显得格外亮眼,以前的土坝变成了石坝,小院坝内安装了节能灯,人行便道两旁安装起了铁栅栏。

精神矍铄的谭登周在精心侍弄他的一盆盆兰花(如图),含苞待放的朵朵花蕾为这个小院平添了盎然生机。

谭登周家姜黄色的大门上贴着“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的对联,在阳光照射下,隽秀的字迹耀眼夺目。

“我贴上这幅对联,是想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我当时还答应习近平总书记,等病好了,就要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虽然不能使重力,但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也要努力向前跑,加油使劲干!”谭登周说。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这里,踏着湿滑的石阶走进了因病返贫的谭登周家,从屋外看到屋内,嘘寒问暖,让老谭夫妇一直念念不忘。

在2020年,身体日益好转的谭登周夫妇俩养殖了5群中华蜜蜂和20多只土鸡、土鹅,闲时上山采收竹笋、香菇,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家庭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1万元左右。

“来年我们加油干”

从谭登周家出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华溪村视察调研的足迹来到先锋组88岁的老党员、脱贫户马培清的小院落,老人正热情地招呼来家里的亲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两年前的4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个农家小院,牵着马培清老人的手,到她家里看粮仓、看吃穿,并同马培清一家人、村民代表、扶贫干部围坐院中,共话脱贫攻坚。

在院坝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时非常关心的华溪村黄精产业,如今已欣欣向荣,一株株黄精苗长得郁郁葱葱。

在2020年,马培清老人的儿子陈朋与儿媳谭明兰,靠土地入股分红、反包黄精管理、就近务工,家庭总收入达到8万余元,在巩固脱贫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总书记来到我家后,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了……”马培清老人笑着说。大家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边回忆着2020年的收获,畅谈着新年的打算。

“来年我们加油干……”陈朋端起一杯饮料,与母亲和在坐的亲人碰杯。大家一饮而尽,幸福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华溪村的偏岩坝,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精致的登山栈道顺水而建,别致的农家乐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偏岩坝的村民曾因地处深山、交通闭塞,过得一穷二白。居住在这里的13户村民有6户被评为贫困户。

2019年以来,华溪村利用偏岩坝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通过企业精准帮扶,对这里的传统院落进行了改造,有9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打造出了“美食一条街”,为华溪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0年,偏岩坝因病致贫的马世文动员儿子马前飞参加了中益乡举办的“雨露计划”美食培训后,办起了“前飞农家乐”,在夏季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收入5万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谈到未来,22岁的马前飞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要努力经营好农家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脱贫莫等靠,自立是正道。华溪村过去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全村542户就有85户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村后,村民们笑容多了、信心强了、干劲足了,产业发展起来了,85户贫困户全部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这些贫困群众的“蜕变”,也是华溪村这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 


   (通讯员 隆太良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