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寺——抗战时的防空哨

黔江区阿蓬江集镇位于阿蓬江、细沙河交汇处,这里元明之际为酉阳土司辖区,“改土归流”后属酉阳州,民国时期为酉阳第三区,解放初期为酉阳第十区。1952年7月,由酉阳划入黔江县。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这里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阿蓬江镇留存了较多的历史遗迹。近日,记者有幸在当地老人谢芳智的带领下,探寻当地百年古庙兴隆寺的遗迹。

古老的石墙

访遗址,老磉磴上看生活场景

当日下午,记者在谢芳智的带领下,沿着集镇的街道前行,最终在当地的老粮站停下来。入眼的是一家面条加工厂,三幢老旧的砖瓦房成撮箕口排列,占地约500平方米。

“这便是当地有上百年历史的兴隆寺遗址。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了,除了还在发挥作用的几个老磉蹬,再难找到其它的老物件,来见证兴隆寺曾经的繁荣。”83岁谢芳智告诉记者,自己很小的时候在这里上过几年学,因此对兴隆寺的印象特别深刻。

记者看到,如今依然支撑着房屋主梁的这些磉蹬,或上圆下方,或上下都是方的,但雕工都异常精美。雕饰以人物为主,每个磉蹬的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生活场景,如相互问好、出行、读书等。可再美的东西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不少磉蹬上面满是“伤痕”,有的雕像已经风化。老房子的背后一睹古老的墙见证了曾经兴隆寺的繁华,巨大的长方形石条上长满了青苔。

谢芳智介绍兴隆寺

“兴隆寺原来很大,现在的小学、万寿宫旁边等地方都曾是兴隆寺的范围。”谢芳智说,“解放前这里的香火很旺,每年庙会的时候都是人山人海,人们会抬着猪头肉来这里祭拜。”

兴隆寺,太平军一把火烧出的寺庙

在当地,提到老君山,就会说到老君庙,大家一点也不陌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君山与兴隆寺其实是有渊源的。

《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傅丞相、李检点率军从贵州进入四川,8月经武隆、彭水越黔江去鄂西与主力会师。”当地人口口相传,当时石达开的部队在阿蓬江镇与清军展开了激烈较量,最终太平军败北,退走时一把火烧了老君山上的老君庙。

“听老一辈说,原来的老君庙,有百余间房屋。山下的天池就是庙宇用水的水源。后来,遭火灾后,人们为了赶庙会,就在集镇上修建了兴隆寺。”当地80多岁的老人高合仙告诉记者,老君庙被烧后,当地百姓最终用数年时间修建了兴隆寺。至于为什么重建的寺庙没有叫老君庙,而是叫兴隆寺,不得而知。但兴隆寺,确实是在老君庙被烧毁后不久修建的。这一点,我们也是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的。

兴隆寺修建后,香火比以前更旺,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来这里上香。据传当时的寺庙有三座,都是两层的木楼建筑。正殿的观音阁里放着许多木雕的菩萨像,两边是两人才能合抱的柱子,上面刻有飞龙。

石雕

抗战时,成了当地的防空哨

虽然兴隆寺后来被毁了,但它却成了当地老人心里永恒的记忆。哪怕时隔数十年,再回想起兴隆寺,那些记忆依旧清晰。

96岁的老人杨光培对兴隆寺的记忆尤为深刻,他说那时候庙的周围就是和尚坟,都是圆形的。寺里每天都会施粥,有时候他也会跟着小伙伴去排队领粥。在那些饥荒岁月里,兴隆寺无疑成了当地百姓心中神圣的存在。

在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空袭重庆时,兴隆寺成了当地的防空哨,抗日队伍在这里住了几个月。解放后,最后一位住持方灵在此圆寂,就埋在山门前。后来人们把兴隆寺改成了学校。可是兴隆寺后来被毁,如今唯一留下的就只有那几个老磉蹬。

谢芳智老人感慨地说:“虽然兴隆寺没有了,但在我们老一辈的人的心中它依然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和老伴来这里走走,还好还有几个老磉磴在。你们来得是时候,再过几年,怕是就没人能记得这里的故事了。”

(记者 田丹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