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红军渡”群体雕塑重现革命峥嵘岁月

本报讯(记者 徐朝政 文/图)近日,记者在黔江区濯水古镇的阿蓬江畔看见,一块大石头上雕刻的“红军渡”三个大字异常醒目,在大石头的旁边,还矗立着有一个生动的群体雕塑,仿佛在给世人述说当年那段感人的故事。

红军渡群雕

记者站在红军渡口,只见整个雕塑塑造了一群土家族船工和红军的形象,其中还有小孩子头戴红军帽,手拿“打土豪,分田地”的书,整个雕塑生动而又形象,阿蓬江水缓缓流过,把人带回多年前的那个渡江时刻。

“以前江水没有这么缓,江面宽且急,红军几千人马到了这里一筹莫展,在当地土家儿女的帮助下顺利过河,这才有了红军渡江的故事。”当地居民告诉记者,“红军渡”顾名思义就是红军渡江的地方,以前这里只有石头上红色的雕刻大字,在濯水创建5A景区的过程中,新建了这座雕塑,游客和市民在这里参观的时候,很具有历史感和现场感。

据悉,濯水镇阿蓬江畔的红军渡,见证了红军这段光荣历史。红军渡原名黄泥沱渡,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渡口,因渡口是黄泥巴带而得名。该渡口有一块石碑,有“红军渡”三个大字,是2009年,黔江区委、区政府塑造。

1934年5月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就于此渡河,攻打彭水县城。但当时的黄泥沱渡口处水面宽达100余米,水深流急,如果没有渡河工具,红军几千人马是难以渡过阿蓬江的。

此时,贺龙找到昔日朋友罗青山、罗洪德,召集50多名船工,组织了20余木船,在一天之内将几千名红军官兵和骡马,安全送过了阿蓬江。当地群众为怀念红军,将渡口更名为红军渡。

经过当地老百姓口述史,以及权威史料考证,红军在这次渡河成功后,的确是给每个船工发给两块大洋以及部分米粮作为工钱。当时的红军的钱粮也不多,而当年的四川军阀却常常让老百姓为其免费做事。贺龙、关向应等红军领导的豪爽,对老百姓的秋毫无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红军能在艰难中得到沿途百姓支持,完成长征的一个原因。

也是在那一天,古镇上许多群众给红军送茶水、煮鸡蛋、蒸米粑,还有不少人接受了扩红宣传,当地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场面,还有10多名古镇青年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有鉴于此,当地群众为怀念红军,将渡口更名为“红军渡”。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