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乡栽桐引凤 让有“梦”者圆梦家乡

“最近气温低,风还大,得把桑苗的薄膜压严实。”近日,在新华乡大田社区4组大面坡(小地名),33岁的返乡青年王飞在蚕桑基地里,一边给薄膜添土压严实,一边谈起了他的“养老梦”和回乡发展产业的经过。

王飞在蚕桑基地里给薄膜添土压严实

王飞年纪不大,却在外打拼多年,靠着一身的勤快和机灵,成为了一名包工头,在安徽、四川等地包些活干。在外打工,王飞最想念的还是家乡,一有空他就回到家乡,陪陪父母,看看熟悉的乡邻。

“从小在这儿长大,一回到家乡就感到心里踏实。”王飞喜欢家乡,一直以来也有一个关于家乡的梦想——挣钱了要在家乡打造一片田园风光,今后老了回乡养老。

可前些年,不少村民迫于生计,把家搬离了家乡,村子一天比一天冷清。去年年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王飞和村里很多村民一样,暂缓了外出的步伐,村里过年时才有的热闹气氛持续了一段时间。王飞想让这份热闹常驻,可他发现最大的困难就是村民在村里缺少挣钱的活路,难以在村里留下来。

“我要发展一个产业,让乡邻在基地务工,给他们带来收入。”这个念头在王飞心中冒出后,变得越来越强。经过一番了解,王飞最终把目标定向了蚕桑种植。他认为蚕桑在黔江已经发展成熟,规模大、销路好,能保证蚕桑基地长久稳定运行下去。

做产业规划、找村民协商、流转土地等工作准备完成后,蚕桑基地开始建设。据悉,王飞的蚕桑基地共计120亩,大部分是开垦的撂荒地,全部按照标准规格要求进行栽种。忙时每天有二三十个村民在基地里干活。

不仅如此,该基地还被定为新华乡宜机化项目之一,通过实施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等工程,延长机械作业线路,达到宜机化作业条件。“在建桑园时,我就担心今后桑园缺乏劳动力。打造宜机化桑园,让我对今后桑园的发展充满信心。”王飞说,他已经投入了近30万元,下决心要把这个产业建设好,打造一片标准的宜机化桑园。

时下,走进已经栽下桑苗的基地,一条新建的公路把路边的地串联在一起,一台台梯田状的坡地里,整齐地覆盖着一行行黑色薄膜,一根根桑苗直直地立在上面,等到春天抽枝发芽。在基地里,时常可以看到王飞的身影,把薄膜压实、扶正偏倒的桑苗、检查桑苗病虫害情况。每次到基地,他总能找到事情做。

“现在蚕桑栽种完了,准备在里面套种中药材,实现一地多产,弥补从桑苗到桑叶可以采摘期间的产出空白。”王飞说,他计划在基地旁修建三个蚕棚和一个共育室,逐步把桑园建设好,有了产业基础,村民有了务工的地方,村子也就热闹了,他的“养老梦”才能继续做。

据了解,在新华乡,有梦想返乡发展的人不止王飞一个。自2018年以来,新华乡以科教创新提升为主线,以人才资源建设为核心,通过出台政策支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干部到村(社区)任职,开展科教创新和人才工作督查,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注重引育产业能手、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领域乡贤,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吸引70余名能干事、会干事的各类高端人才回流,通过创业资金、创新平台、人才资源等要素给予政策倾斜,确保返乡人才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干成事,实现他们的目标梦想时,助力新华乡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记者 刘旭东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