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的人,多为男性,以前称“吹鼓手”,传男不传女。但是,熬更守夜的活,好多家庭的男主人都不愿学,如今吹唢呐、打锣鼓的女性越来越多。在彭水自治县郁山镇白马社区就有一支由6名妇女组成的唢呐队,被当地人称为“苗妹唢呐队”。这支唢呐队,吹出了名气,在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利用唢呐吹出新时代脱贫增收的号角,让苗乡的唢呐响彻武陵山区。
苗妹唢呐队
1月9日,记者来到白马社区,采访了“苗妹唢呐队”的背后故事。
学吹唢呐颇费周折
“唢呐的声音很洪亮,十里八乡都能听到,尤其我们居住在集镇上,要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我们学唢呐都是在少有人居住的野外学。”“苗妹唢呐队”队长刘远琼谈起了吹唢呐的艰辛。
“说起不怕你们见笑,我学唢呐最初的两个星期,把唢呐的盘子取下来,关着门在卧室里把唢呐的发音管用被子盖着吹,这样声音就很小,对家里人也没有影响。”队员王海容说,这两个星期主要是指法练习和识简谱。
提到学唢呐那段时间,其他5个姐妹和王海容一样,都是在铺盖里学吹唢呐。当初,家里人看到她们拿起唢呐的那一刻,都会阴着脸说:“要吹就拿到外面去吹,莫在屋里吹,听着就烦!”
据了解,白马社区位于郁山镇集镇中心,“苗妹唢呐队”的6个姐妹,多为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分别是高芬、刘远琼、姚芳、王海容、梁梅、梁春兰,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30岁,很多都只有小学文化,因此学唢呐颇费周折。
“先把简谱学会了,把指法练习熟了,我们就通过微信群,通知大家一起到离镇上5公里远的中井河去合练。”刘远琼说,六姐妹中的大姐高芬是高中文化,以前当过代课教师,就由她负责给大家排练。
吹耍耍吹出了名气
“学吹唢呐,是我到南川去耍,看到当地有妇女用唢呐吹歌,特别好听。我当时在想,与其坐在屋里打牌,还不如去学吹唢呐打发时间。”刘远琼说,她当时就去拜她们为师,找她们学吹歌。
刘远琼的父亲是一位吹了几十年唢呐的民间艺人。回家后,刘远琼的父亲打破以前唢呐传男不传女的旧观念,把一些传统唢呐的吹奏曲谱传授给刘远琼,她很快就学会了。
会打三面鼓,还要六个人。刘远琼首先邀约好友梁梅、姚芳也来学吹唢呐,两人欣然答应。后来高芬、王海容、梁春兰也加入进来,于是就组建了一个六人的唢呐队。
2018年10月,“苗妹唢呐队”在郁山镇政府组织下,参加中国苗族文化国际旅游节暨第四届蚩尤九黎城庙会,荣获锣鼓、唢呐配套表演一等奖。
拿到奖项,六姐妹的家人也从不支持到认可。于是,她们对吹唢呐的兴趣更高,经常聚集在一起利用手机下载网络上的新老歌曲的简谱来学。
最大的一支唢呐
“在九黎城表演时,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及周边区县的游客,他们拍下照片和视频,还留了我们的电话。”刘远琼说,很多游客回去后打电话联系,邀请她们去参加红白喜事的演奏。但是她拒绝了,因为当时她们还不具备参加各类庆典活动的实力。
小唢呐吹响大武陵
刘远琼把接到活动的事宜与姐妹们通气后,大家下定决心加强训练,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
“光吹歌还是不得行,还得把传统唢呐曲谱的吹奏好好学一下。”刘远琼说,因为按农村的风俗习惯,红事有红事的吹法,白事有白事的吹法,不能乱套。于是,刘远琼请父亲出山,亲自教她们传统唢呐的多种吹奏技巧。
在此期间,她们自己出钱购买长短配套的新式唢呐设备。其中,最长的一把唢呐长约1.5米,唢呐盘口直径有0.8米。
六姐妹通过坚持不间断地学习,很快就学会了传统唢呐的吹奏技巧。手中有粮,心内不慌。后来,有人打电话请她们,她们就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唢呐吹奏
“我们第一次出门是在连湖镇参加白事活动,当时很多看热闹的宾客,要了我们的电话号码。”高芬回忆,在那次后,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邀请,几乎每周都要出去一次。
近三年来,除了在彭水县内的多个乡镇表演,“苗妹唢呐队”还多次到黔江区、酉阳县参加红白喜事活动。走得最远的是重庆市南川区和贵州省后坪县,也有湖南花垣、湖北来凤打电话邀请他们参加庆典活动。
“别人打电话请我们去凑热闹,也要给一定的辛苦费。但我们不以挣钱为目的,主要是对外宣传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刘远琼说,她打算把队伍发展壮大,让“苗妹唢呐队”成为一个集唢呐、锣鼓、狮舞文化为一体的女子民乐队,让更多家庭妇女参与进来,吹吹打打锻炼身体,还有一份收入。
(记者 李诗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