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还是一个非物质文化宝库。至今在黔江区内保留和传承着打籽绣、十字绣、绣花鞋垫、蜡染和西兰卡普等民间传统工艺,通过当地政府加大保护与传承,现已成为当地女性用于致富增收的脱贫项目。
嚓拶绣
嚓拶绣
嚓拶绣为打籽绣刺绣传统针法之一,是在古老的锁绣绣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绣时针从背面向正面刺上来后,便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转,绣好后的花纹由无数的小圆点组成,坚固耐磨耐用。其绣法用十一号或十号之针,全根之线,针出地面后,随以针芒绕线一道为细孔,即靠孔边下针以固之。孔即子(籽)也,固而不动,即打也,线须捻匀,针之上下指力亦须匀。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突起饱满的颗粒感,出色地表现纹样的质感和色彩的过渡,嚓拶绣最适合表现的是花朵的花蕊和鸟兽虫鱼的眼睛。
十字绣
十字绣
十字绣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族刺绣,现已出现在很多家庭的客厅里。精装后的十字绣,用不同颜色的绣线绣出各种图案,就像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展现在人们眼前。
生活中十字绣种类很多,多见于刺绣山水、古画、诗词、人物、花卉、动物等,分为双面绣、三面绣、立体绣,有的根据自己爱好,绣在背包、车枕、卡套、卡包、家居用品等。
绣花鞋垫
绣花鞋垫是出自民间的一种手工艺品,历史悠久、代代流传。手工绣花鞋垫从工艺手法上主要分刺绣鞋垫、割绒鞋垫、十字绣鞋垫、手工编织鞋垫、圈绒绣鞋垫等。
绣花鞋垫
要绣出一双好看的鞋垫,事先准备各种颜色的线。至今常见的绣花鞋垫有三种绣法:第一种是剪纸贴花绣,就是将要绣的图案画在纸上,再剪下来贴在鞋垫上,然后用针线照图纸绣;第二种叫做平针绣法,就是将要绣的图案直接勾勒在鞋垫上,然后用平针直接绣图;第三种是挑花绣,就是事先在鞋垫上划出小方格,然后按照小方格采用十字交差的针法刺绣。
蜡染
蜡染,先将自产的白棉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山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加热使蜡融化。之后,用铅笔作画,再用蜡刀蘸蜡按线条作画。画好后就是染色,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装着蓝靛染缸里,搅拌均匀,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经过几次浸染,晒干后,经过反复冲洗,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煮去画布上的蜡质,再经过漂洗后,画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最后晒干,一幅蜡染作品就完成了。
蜡染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武陵地区土家织锦的一种,也是土家族最古老的工艺品之一。所谓“西兰”就是被面;“卡普”就是花,两个连起来,就是一种“带花的被面”。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2006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西兰卡普
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是自己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它更多地展现出土家族民族工艺特色。之所以土花铺盖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正因为它是人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如今,绣花鞋垫、蜡染、西兰卡普等传统工艺已有了固定的传承人,在黔江多个镇乡(街道)组建了培训基地,让更多的传承人为非物资文化接力。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