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塘村,是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的一个小山村。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原本有418户共计1153个村民的村子,只留下了184户416个村民。
金塘村的“稻鱼生态园”
山坪塘,原本不是“塘”,只是金塘村的一个山沟沟。2018年春节刚过,58岁的村支书游定财,在黔江区委组织部、扶贫驻村工作队以及乡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第7次召集村民召开发展集体经济主题村民大会,征集集体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最终确定把山坪塘那个可以形成100多亩水域的山沟沟筑坝蓄水,喂养高山冷水生态鱼,开启了全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历史……
痛点金塘:劳动力问题进入“死胡同”
“现在村里多是50到60岁的村民,年轻人好多都不愿意呆在村里,只要有人管吃管住,他们宁可在外面做100块钱一天都行。”游定财说,现在留在村子里的村民多是60岁以上的。
连任了11年村支书的游定财,在面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缺乏的突出矛盾时,显得很是无奈。留守的416个村民还要除去学生63人,60岁以上的老人110人,70岁以上的还有20人,剩下的劳动力只200多个,这怎么发展产业?
但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游定财也表示能够理解:因为一亩地一年只要9.5个劳动力,全村3818亩田地除去退耕还林和撂荒地,目前实际在耕作的大约2316亩左右。“这样算来,实际上全年只需要22000个劳动力左右,按现有200多个劳力计算,合起来也只能就业100多天就能解决。一年可是365天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不缺劳动力……”
曙光金塘:脱贫攻坚战吹响“集结号”
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助力了金塘的发展。
由黔江区委组织部、扶贫驻村工作队、乡驻村干部,以及白土乡党委政府专派联系村干部和金塘村村支“两委”一班人,组成了“脱贫攻坚突击队”。
郑小莉 ,白土乡金塘村驻村干部。“山高坡陡、峡长谷深,耕地仅85%以上都是‘巴掌田’和‘鸡窝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长期以来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截至2014年底,全村有建卡贫困户43户16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7%,比全区高3.6个百分点。”说起当年的金塘村,所有数据在她心中都如数家珍。
“突击队”心里也很清楚,一直以来,金塘村的层层大山不仅从地理上阻隔着这里的人通往外界的路,也限制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眼界和思维,更是磨灭了这里的人们追求更高层面生活的激情。
“眼界决定想象力,思路决定出路!”2018年,“突击队”决定从“转变观念、开阔眼界、点燃激情”入手,来打造全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敲门砖”。并在随后组织的30多次由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为学员的各类培训考察活动中,打开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思想枷锁”,激发起了他们强烈的致富欲望,彻底将原来“要我发展”的错误认识转变为了“我要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场“不脱贫不罢休”的熊熊“战火”在金塘村被点燃,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
小康金塘:村集体经济成为“发动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从创新发展模式上找准突破口,通过‘创造和整合资源’,把农民组织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社民,让村‘两委’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获得感?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黔江区委组织部领导如是说。
于是,成立金塘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文中简称联合社),村支“两委”与联合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全村相对集中连片的撂荒田地集中起来,实行“合股联营”机制,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先搞出一个亮点来。”成为了第一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山坪塘这个原本就是个山沟沟的地方,被“突出队”给“盯”上了。
在山沟沟里养鱼?从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靠山吃水“靠谱吗?
刚开始有很多村民不解并持怀疑态度。但其实他们并不清楚,“突击队”在作出这个决定前,已经进行了多轮科学论证。“这次干的就是脑筋急转弯的事情!事关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情,能有儿戏吗?”游定财每次给村民们说到这个事情时,都底气十足,因为他“坚信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绝不会错!”
很快,在各方努力下,“黔江区兰河优鱻水产有限公司”被引进村子里,并在最短时间里筑坝拦水,形成了一个有着100多亩水域的纯天然冷水生态鱼湖。紧接着,80万尾黄蜡丁、20万尾鲤鱼、20万尾花白鲢、40万尾草鱼鱼苗先后被投入生态鱼湖……
由于这里生态资源良好加之水源活、水域宽,喂养鱼压根儿就不需要饲料,完全属于自然生长。公司采取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供应鱼苗和统一品牌营销的方式,与农户自行养殖形成“三统一自”方式与公司挂钩,解决一般农户技术、销售等难题,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村60多户村民(占留守村民户数的三分之一)都通过自养方式加入到了“联合社”中,激活了全村一直以来的“沉睡资源”。
让村民更不敢想象的是,这道高达16.8米的大坝,除了通过拦截2公里河道形成150亩的生态冷水湖之外,还利用水稻与鱼、水稻与鳅的共生关系让沿岸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发展起了稻鱼(鳅)生态种养殖业,亩产值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至4000多元。
如今金塘村的“生态鱼湖”即将进入销售阶段。初步估算首批投放鱼苗可实现产值至少100万元。根据“联合社”章程,村集体既享受入股每年保底分红,又以资源占股方式固定分红。这个曾经一度的“空壳村”就这样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通过“脑筋急转弯”让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2018年到2020年这三年时间,让大半辈子都“陷”在金塘村的游定财,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这大大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接下来我们要紧紧抓住‘股权’这一核心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拓展致富方式,全面奔向小康。”游定财说,这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联合社”的成功运作,还让金塘村产业发展实现了“百花争艳”。如今,长期以来村里单一的“粮猪型”二元产业结构链被彻底颠覆,在重点发展“蚕桑、水产”两大产业基础上,农户自主选择发展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2+X”的产业发展思路所取代:充分利用七沟八岔“生态溪流”资源优势,建成了兰河流域、金塘河流域、赵家河流域3个生态水产养殖区面积400余亩;同时发展稻田立体种养和生态水产养殖,13名种养大户带动29户村民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蚕桑600多亩,利用山间林地资源栽植黄精、白术等中药材300亩,养殖中蜂规模突破1000群。2019年,全村产业总产值达1214万元,比2016年底增加523万元。 (记者 王华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