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盖的历史文脉——白土的来历

  按清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所述,白土乡以治地“白土坝”而得其名。那么,白土坝又为何称为白土坝呢?按当地人们的说法,是因为白土坝有制陶所用高岭土,而被称为“白土”。这种土又名白善泥、观音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矿物,富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天然生态养生陶土。“白土”的化学成分稳定,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清代黔江知县翁若梅在《金薯传》(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一文中谈其推广金薯种植时写到:“利乎吾民,苟得此,亦何至劚蕨、采蒿、挖泥、捕鼠以为食也?”可见百姓在生活困难时,吃观音土是常有的事。穷人在灾荒年间,常常靠吃观音土活命,这种土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也有不少人吃观音土后腹胀而被憋死。前些年,网上还有人贩卖“高龄土”(高岭土),号称是分子美食界的新贵,甚至卖出了不菲的价格。这样的炒作固不可取,但“白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不假,《本草纲目》就有“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的记载,“白土”多用于脾虚泄泻的治疗。

  白土乡关于“白土”的发现,也颇具神秘色彩。传说有一支赵姓土民,从唐朝开始就在赵家河畔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沿河两岸逐渐建成了若干寨子。这里的人们虽然普遍贫穷,但质朴、善良。有年冬天,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整个金山盖被冰雪覆盖。一天清晨,其中一个寨子的几位后生带着猎狗、兽网,走出寨子,准备到冰天雪地的金山上去狩猎。他们刚走到河边,就发现了一位白发老人晕倒在桥头。后生们于是将老人抬回了寨子让族长安排人救治。寨里的人为老人生火暧身,熬药煮饭,老人很快就醒了过来。老人说他姓陶,是来金山找矿的。他临走时还对族长说:“不要再让你的族人去猎杀山上的动物了,你叫他们去金山脚下连挖九九八十一锄,会挖出白色的土来,然后就用这种土学制陶瓷吧。”老人说完还给族长写下了《制陶的歌诀》。族长依照那位老者所言作了安排。不久,他们果然在金山脚下挖出了“白土”,又按照老人所传授的方法,踩泥、做坯、烧制,做出了白土陶。为了感恩陶姓老者的传授,也为了感恩白土的发现和陶业的出现,族长决定将这个寨子更名为陶家寨,寨民改为陶姓。赵家河从此有了一支兴白陶业并姓陶的人,人们也逐渐将这一带称为白土坝。再后来,这里建了乡,自然被称为白土乡。

  白土坝是否兴起过陶业尚无考证,但白土坝、白泥沟、长连池等地至今多高岭土倒是事实,故事中所表达的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态度也难能可贵。                   (未完待续)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